中国煤中硒的含量、赋存状态及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是煤中易挥发元素之一。伴随煤炭的开采、利用,大量硒进入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本次研究在全面收集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了国内外煤中硒在不同地区、不同成煤时代中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特别对中国不同省份主要煤田中硒的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对来自淮北煤田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品,美国宾夕法尼亚聚煤盆地风化无烟煤和非风化无烟煤,伊利诺州高氯煤和高硫煤等不同煤种中硒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讨论了湖北恩施地区环境样品硒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在煤燃烧利用过程中的迁移挥发、淋溶影响以及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研究取得到以下结论:(1)国外煤中硒的含量多数处于10mg/kg以内,平均值在2 mg/kg左右。中国不同省市煤中硒含量差异较大,平均含量为3.91 mg/kg,各成煤时代煤中硒的含量分布随煤层由老到新,硒含量逐渐降低,古生代煤中硒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中、新生代含量。 (2)对不同煤级煤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发现,随煤的变质程度增加,硒含量在烟煤、无烟煤、焦中依次下降。硫化物结合的硒随煤化程度升高而升高,在无烟煤、焦中占主要地位;有机态结合硒随煤化程度升高而降低,焦中硒的有机态含量为0%。高硫煤中硫化物态含量最高,有机态次之,高氯煤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风化煤中硒含量高于非风化煤,这主要是因为空气中发生了氧化作用。风化煤与非风化煤中硒的赋存规律类似,硫化物态占主要地位。风化煤中与有机态结合的硒、碳酸盐结合态的硒高于非风化煤。(3)恩施地区石煤中硒的平均含量很高,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当地居民的开放式燃煤,已造成室内空气、烘烤的食物及人、畜体中富含硒,并造成了较为严重人畜硒中毒和生物环境效应。
其他文献
我国是镁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镁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物理及加工性能,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节能、降耗、环保的迫切需求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是当前纳米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在这些材料中,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又受到了特殊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形态各异的纳米结构被不断制备出来,更因为以这些纳米结构为原型的纳米器件在光、电、磁、热、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ZnO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掺杂对ZnO纳米材料进行改性,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ZnO纳米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以
地表水中存在的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疗和养殖业废水、粪便堆肥和垃圾处理等途径,具有高有机浓度,高氨氮,高盐度,并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等特点,环境中的抗生素会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抗性基因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根源,长期存在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以水体中含有的低浓度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制备材料、研究吸附效能、解析作用机制,为地表水体微量抗生素的快速吸附去除提供了
碳纤维密度低、比强度高,具有突出的耐热性能和化学性质,酚醛树脂作为粘结剂对碳纤维的润湿性良好,碳化层强度高且非常耐高温,在工程实践中以酚醛树脂碳结构连接碳纤维(C a r
初轧是炼钢和成品轧制的过渡环节,位于钢铁加工工序的前期,具体是压缩钢锭,改善钢锭质量,得到质量均匀、表面良好的钢坯的加工工艺。初轧机设备的加工尺寸直接关系到钢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