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以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部分伴有轴索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本症特点之一。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年发病率约为0.6~4/10万,是目前急性软瘫的最常见病因。华北是世界上GBS病例最多的地区之一,从1973年起,河北医大二院收入院治疗GBS患者超过2200例。该病可致患者病残,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即使在医疗水平相对好的医院救治,其致死率仍在3-7%,大约7-15%的患者虽渡过急性期,却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国内外对此病均高度关注。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疾病。病人血液中存在与发病有关的抗体、补体及细胞因子等,近来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本病,临床证明有效。如能清楚地知道与GBS发病相关的抗体、补体及细胞因子究竟是何种蛋白质或多肽以及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GBS患者血清中疾病相关蛋白质的含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则对明确GBS发病机理乃至攻克此疾病且从分子水平理解免疫球蛋白作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新近出现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技术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组织、体液等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它可以比较疾病与正常以及不同病理生理状态样品之间蛋白质整体表达水平,是揭示疾病分子机制,发现疾病标志蛋白,寻找新的药物靶标的理想工具,也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标志。本研究拟对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的GBS患者血清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深入理解GBS发病分子机制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作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寻找早期诊断及治疗GBS的有效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16例在河北医科大学二院住院的经免疫球蛋白治疗的GBS患者(依据Asbury诊断标准)。2、研究步骤:分别留取研究对象治疗前以及免疫球蛋白治疗5天后的血液样本,分离血清,提取血清蛋白,第一向等电聚焦电泳、第二向垂直SDS-PAGE电泳后、以硝酸银或考马斯亮兰R250显色。透射扫描双向电泳凝胶,所得图谱以Image Master 2D Elite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将感兴趣蛋白质点从考马斯亮兰染色的凝胶上切下,胶内蛋白质酶解。以MALDI-TOF质谱或MALDI-TOF/TOF串联质谱技术结合数据库检索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以蛋白质组技术对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5天后的GBS患者血清与免疫球蛋白治疗前血清相比较,30个蛋白的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包括补体C3、补体C4、α2巨球蛋白、Peroxiredoxin-2、铜蓝蛋白、转铁蛋白、甲状腺素转运蛋白、载脂蛋白E、维生素D结合蛋白、血浆淀粉样蛋白P、载脂蛋白J、触珠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β2-糖蛋白1、α1-抗胰凝乳蛋白酶、载脂蛋白A-I、补体H因子、补体B因子、Afamin、载脂蛋白A-IV、血红素结合蛋白、Ficolin-3、视黄醇结合蛋白4等。提示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GBS患者血清中补体蛋白、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发生了变化。结论:以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一系列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表达不同的GBS患者血清差异蛋白。其中的一些蛋白有助于深入理解GBS发病分子机制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作用分子机制,并有望在GBS新药开发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