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lmy(2000)将英语中针对同一客体的、真实程度不等的、内部存在矛盾的认知表现形式称为“总体虚拟模式(the Pattern of General Fictivity)”,并依托此模式提出了虚拟位移(fictive motion)的概念。虚拟位移表达是运动表达的一个重要类别,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假想运动,常用移动动词来描述静态空间场景。近年来,对虚拟位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论以及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层面上,国外虽有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但他们的研究仅局限于英语本族语者,且主要集中在对人们理解虚拟位移表达时其大脑是否存在模拟位移的现象的探讨上,尚缺乏从涉身认知的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涉身认知理论为框架,尝试采用眼动实验技术的间接启动范式,运用图句理解任务考察熟练汉-英双语者句子理解加工中的语义涉身性。本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为:(1)在无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虚拟位移句、非虚拟位移句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2)在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虚拟位移句与非虚拟位移句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3)被试在启动条件下对虚拟位移句与非虚拟位移句的加工,相比在无启动条件下的加工,是否均存在差异?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均为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一采取单因素四水平(虚拟位移句、非虚拟位移句、填充虚拟位移句、填充非虚拟位移句)无启动实验,以语义内容一致的虚拟位移句和非虚拟位移句为阅读目标句,通过记录眼动追踪过程中的总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和回视路径时间来比较两种不同类型句子所产生的眼动指标差异。实验二采用单因素四水平(虚拟位移句、非虚拟位移句、填充虚拟位移句、填充非虚拟位移句)有启动实验,实验句子与实验一句子材料一致,但被试在阅读实验句子之前会先看一张与句子内容相一致的图片,同样记录总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和回视路径时间,以此与实验一作比较。正式实验之前,本研究选取了20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分别对虚拟位移句和非虚拟位移句的可接受程度、语义一致性以及句图匹配程度进行了五级量表评定。正式实验所选取的32名被试皆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采用加拿大SR-Research公司的Eye-Link 1000型眼动仪来记录被试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屏幕上的句子,并对其语义进行阅读理解,理解过后做按键反应。试验中所有被试所产生的眼动数据皆被输入SPSS16.0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当中,并对实验句所产生的总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和回视路径时间等做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一: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三种眼动指标发现,被试对虚拟位移句与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t(29)=2.235,p=.033<.05;t(29)=2.799,p=.009<.01;t(29)=3.104,p=.004<.005],且被试在理解虚拟位移句时的平均理解时间要大于理解非虚拟位移句的时间,具体表现为:总注视时间MFMEs=1.7318>MNFMEs=1.6324,第一遍阅读时间MFMEs=2.5636>MNFMEs=2.4434,回视路径时间MFMEs=2.4033>MNFMEs=2.2293。以上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被试对虚拟位移句和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对虚拟位移句的理解需要更长的时间。(2)实验二:同样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三种眼动指标发现,发现被试对虚拟位移句与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t(29)=0.859,p=.398>.05;t(29)=1.509,p=.142>.05;t(29)=.059,p=.954>.05],但被试在理解虚拟位移句时的平均理解时间仍大于理解非虚拟位移句的时间,具体表现为:总注视时间MFMEs=1.1959>MNFMEs=1.1688,第一遍阅读时间MFMEs=1.4449>MNFMEs=1.3846,回视路径时间MFMEs=1.1837>MNFMEs=1.1815。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对比,说明图片对句子的理解有明显的启动效应[t(29)=7.434,p=.000<.001;t(29)=10.281,p=.000<.001;t(29)=11.465,p=.000<.001]。以上结果表明,图片的启动促进了被试对虚拟位移句和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且虚拟位移句的理解时间仍长于对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这说明被试对虚拟位移句和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模拟并导致不同的语义理解时间,启动条件对心理模拟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无论启动还是非启动条件,中国EFL学习者对虚拟位移句与非虚拟位移句表达的理解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模拟,这表明被试对虚拟位移句与非虚拟位移句的理解加工具有语义涉身性,且在有启动条件下情况下会明显促进中国EFL对虚拟位移表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