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哲学家们始终贬低感觉,高扬理性。直到费尔巴哈,终于冲破了哲学史的藩篱,高度重视感觉,批判了形而上学哲学,提出了感觉本体论。但费尔巴哈最终还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他的感觉的基础仍旧是理性意识。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实践来考察感觉。马克思认为,感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由此阐述了人的感觉的三大特征:历史生成性、社会差异性和全面丰富性。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感觉与意义的关系,强调人的感觉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即感觉对个体生命的辨证表达、感觉对生活态度的深层反思、感觉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感觉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总体把握。感觉的这些形而上的意义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并构成了人的意义世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还深入具体地阐发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觉异化以及至此导致的人的意义失落。鉴于此,本文从马克思的感觉理论出发透视现代人的感觉状态,指出了现代人感觉异化与意义失落,描述了现代人感觉异化与意义失落的表现,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现代人感觉异化的现实成因,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全面辩证的阐发。虽然现代西方哲学家西美尔对现代人这种感觉状态做出了深刻探讨,但其探讨没有能够超越马克思。因而,必须结合马克思的感觉理论才能真正重拾属人的感觉——重构现代人的意义世界,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立足感觉与精神的辩证统一、经过实践与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加之以引导和制约最终达至属人的感觉以及意义世界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