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内部”动力学视角对郭沫若的历史剧进行研究。郭沫若坚信文艺由“内部”发生,其真谛在于表现。这一认识贯穿于其史剧创作实践。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根据他史剧探索的不同阶段,试图从其“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找到其创作的动力学及价值学依据,以重新解析其史剧。一般来讲,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探索可分为20年代、抗战时期、解放后三个阶段,本文因此分三章来研究。
第一章对他20年代史剧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他早期“内部”世界进行分析:首先,对他文化人格的生成加以解析,说明其分裂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他“泛神论”思想文化的内涵;最后,论述其“泛神论”体系中的“表现”论文艺观。第二部分,对他20年代史剧进行分析:将史剧纳入他早期分裂性情绪及“泛神论”思想文化体系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另外,对史剧的形式探索加以历史诗学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阶段郭沫若的史剧探索在戏剧形式、题材处理等方面还都不太成熟。
第二章对他的抗战史剧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郭沫若“内部”世界的变化做出分析,阐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理解方式,剖析他文艺观转变的独特内涵,介绍他抗战史剧的探索概况。第二部分,分析他抗战史剧题材处理的三个原则:历史优先性原则、隐喻性原则、情感体验性原则。第三部分,从类型化的角度,分析抗战史剧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对文化英雄形象的塑造。第四部分,从悲剧形式的选择、史剧语言及情节要素把握等方面,分析抗战史剧形式的把握和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的抗战史剧在历史、现实、艺术等关系的思考中,进入了史剧探索的成熟期。
第三章对郭沫若解放后史剧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对新中国的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发掘他内心的微妙变化,说明他解放后文艺追求中突出的政治意味。第二部分,对他解放后史剧进行分析,从题材处理、人物角色塑造、戏剧形式追求等方面,找出与抗战史剧的差异,阐明其中丰富的文化蕴含。
以上研究的揭示出,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发展历程被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内部”规定的印痕,而背后隐含着的,是他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历程。对于史剧,郭沫若将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的思考,与他个人的生命追求紧密融合在一起,使他的史剧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