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创作突破了伦理教化、歌舞升平、神仙道化的狭隘创作格局,形成了与明代前期截然不同的风貌。无论是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文人创作的讽刺杂剧尤为突出——以辛辣的笔法讽刺了黑白颠倒的种种社会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黑暗现实。不仅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水平,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研究理应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经历了元代的鼎盛期、明初的低迷期后,进入了转型时期的明代中后期杂剧,却并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始终都是我国戏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讽刺杂剧”这一概念做了界定,并明确了研究对象,对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成因做了探究。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思想内涵是复杂多重的,讽刺的矛头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统治阶级的猛烈抨击,二是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深度揭示,三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大胆挑战,四是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无情否定。具体地说,则是由表及里,大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丑陋和荒淫无度;暴露了科场、官场的黑暗;反映了佛门乱象和市井丑态;揭示了宗教禁欲的荒唐和传统道德的沦丧;最终直指人性,无情嘲弄了嗜钱如命的贪婪、恩将仇报的无耻和男风情结的丑恶。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思想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对此将从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关目设置、不寻常的杂剧语言以及别开生面的讽刺技巧四个方面来解读。漫画式的人物形象有不协调因素引发的滑稽,亦有夸张变形所致的荒诞;巧妙的关目设置体现在不蹈常规的戏剧结构和逐奇尚异的戏剧情节;不寻常的杂剧语言则是曲词念白的诗化与本真并存;别开生面的讽刺技巧则分别从夸张变形手法的灵活运用、寓言精神的大胆探索和戏中戏的巧妙安排来具体探讨。在元杂剧到达了顶峰后,中后期讽刺杂剧终于打破了明代前期杂剧的沉寂,在这一时期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其成因的探究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一,戏曲讽刺传统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戏曲的讽刺传统在先秦的俳优表演中即悄然滋生,元杂剧时成熟,到明代中期则进一步发展。这为讽刺杂剧的诞生创造了极为深厚的土壤。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明代中后期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影响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心态;另一方面,“心学”的兴起也促使文人追求创作自由和自我情感的抒发。总体而言,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不仅能代表明杂剧的整体风貌,并且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生存环境。本文立足于作品,从文本的细节中去分析把握,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尽可能对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做一个宏观的研究,以期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为明杂剧的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