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苏轼的诗词和政论等文献及音乐实践中对其蕴藏其间的音乐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剖析,分析出苏轼音乐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具体考察出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征特点。这种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艺术操守准则的体现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衍射到其他相类文人的音乐思想认知上。第一章从苏轼早期的音乐言论及活动中考察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洒脱之美,这种美感的基础之处在于他在入仕道路上对儒家思想的承继,在表现形态上以理论上的“崇雅斥郑”和实际中的“好俗亲伎”的矛盾体呈现。他对琴乐意境、礼乐典制的追求是其音乐思想的表现方式。这与苏轼初登政治舞台和文学领域的坦荡发展态势有关,从某种方面来说还与他对传统儒家思想有着某种依赖有关。由此造成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某些论点多依从于儒家的雅俗观,而在音乐本体的理解上也有其鲜明的指向性。青年时期的苏轼的“洒脱”性格是其后来思想发展的孵化器。第二章是对苏轼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泛美”特征的考察,文章从苏轼自由洒脱的情感状态分析入手,对苏轼在论乐时的本体形态进行了具体解析,通过他人生经历中的意气风发的“情意”考察,发现了苏轼思想中“所见无不为美”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形态,其乐观浪漫的情怀和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并揭示其泛美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是“寓意于物”的人生态度。第三章对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由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中的不幸产生的“悲美”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考察。文章以苏轼的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大美学的背景与研究方法,对其悲情的体验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出苏轼思想中的“悲美”思想产生的过程和它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同时揭示出这种“悲美”现象背后的“移情”机制和“疏情”的心理效应,对“悲美”思想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也作了一定的分析。第四章对苏轼二次被贬后思想境界逐渐淡定所表现出的“淡美”思想进行研究。文章从其人生经历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超越和解脱,结合“淡美”的历史传统及其呈现方式等剖析苏轼“淡定”的思想基础和形成过程,揭示出苏轼的淡美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策略、禅宗“不修之修”理念的联系,指出其共有的质与绮、淡与丽、枯与膏等内外对立统一的辩证模式。
其他文献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日益壮大,竞争剧烈。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在中国扎稳脚跟,争夺国内物流市场,而我国第三方
广告语篇的终极目的在于完成其意动功能,而意动功能又依赖于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的联合实现。本文在分析英语广告语篇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广告英译中实现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的
本文应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了阅读中的心理过程及其各种心理因素,主要从背景知识、阅读模式及阅读策略三个方面对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为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
一个词汇项的组成要素分为词条(lemma)和词位(lexeme),词条包括语义和句法两方面的规范,词位包括语型学和形式两方面的规范。词汇心理表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形式阶段、母语
达尔文的"乐源性语言进化理论"认为人类语言起源的第一个阶段为智力和复杂心理能力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音;第二阶段是在性选择压力下人类开始用喉音来发出真正
供应链管理日益表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等趋势,本文在回顾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发展概况,并比较供应链管理研究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现
桥口凝析气藏位于东濮凹陷黄河南中央隆起带北端,含气层段主要为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具有甲烷含量高、中间烃(C2~C6)含量中偏低、C7+含量低,挥发油的烃组成具有轻质弱挥
随着2008级大学生的入学,高校迎来了首批大规模的“90后”大学生,他们已经逐渐代替“80后”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他们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长期以来,非法采砂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巨额利润驱动和行政治理手段有限是两个主要因素。对河道非法采砂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推进河道非法采砂入刑迫在眉睫。本文从修改完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对斑马鱼的耳毒性及肾毒性。方法①使用不同浓度的马兜铃酸处理受精后5天(5 dpf)的AB系斑马鱼,探索马兜铃酸对斑马鱼的最大非致死浓度(maximum non-lethal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