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各期,有诸多学者或为官修或为私藏,编撰过众多的古籍目录书。在这些目录书中,对古籍分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七略》、《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七志》、《七录》、《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孙氏祠堂书目》等。笔者通过对这些目录书的研读与考证,了解到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起源及发展,其间经历了六分→四分→七分→四分→十二分→四分的历史演变,最终基本确立了以四分法类分古籍的主导地位。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我国书籍的内容和体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类分图书的方法也随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加上我国曾出现过对封建社会文化结构不满和批判的时期,所以有几代人曾试图彻底改变“经史子集”的分类体系。但是,鉴于中国古籍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如果硬要把古籍纳入到现代图书分类体系中去,则会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成果弄得支离破碎,无源流可辨,无系统可言。而“四部法”则以其最能反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部居的优势,成为当今各种古籍目录书都在使用的分类方法。然而,笔者以为,这并不是说“四部法”就已经是中国类分古籍所使用的最权威、最标准、最稳定的分类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四部法”还不能称为“分类法”,它仅仅是一种类分古籍的方法,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方法,它在随着各种古籍目录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部类的设置上,更为重要的是二位类、三位类乃至更加细致的类目设置。如今,如果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中国的古籍数量、种类也将趋于稳定,它不会像现代图书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数量激增、种类翻新。因此,一部权威的、稳定的古籍分类法需要应运而生。有了这样一部分类法,我国在编制古籍联合目录及建设古籍数据库时,将会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确切地说,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探讨。本文基于以上观点,试图从古籍分类的源流、历史演变、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出发,来对中国古籍分类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最终为中国古籍分类法的编制提出自己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