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分类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各期,有诸多学者或为官修或为私藏,编撰过众多的古籍目录书。在这些目录书中,对古籍分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七略》、《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七志》、《七录》、《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孙氏祠堂书目》等。笔者通过对这些目录书的研读与考证,了解到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起源及发展,其间经历了六分→四分→七分→四分→十二分→四分的历史演变,最终基本确立了以四分法类分古籍的主导地位。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我国书籍的内容和体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类分图书的方法也随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加上我国曾出现过对封建社会文化结构不满和批判的时期,所以有几代人曾试图彻底改变“经史子集”的分类体系。但是,鉴于中国古籍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如果硬要把古籍纳入到现代图书分类体系中去,则会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成果弄得支离破碎,无源流可辨,无系统可言。而“四部法”则以其最能反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部居的优势,成为当今各种古籍目录书都在使用的分类方法。然而,笔者以为,这并不是说“四部法”就已经是中国类分古籍所使用的最权威、最标准、最稳定的分类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四部法”还不能称为“分类法”,它仅仅是一种类分古籍的方法,而且是一种不稳定的方法,它在随着各种古籍目录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部类的设置上,更为重要的是二位类、三位类乃至更加细致的类目设置。如今,如果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中国的古籍数量、种类也将趋于稳定,它不会像现代图书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数量激增、种类翻新。因此,一部权威的、稳定的古籍分类法需要应运而生。有了这样一部分类法,我国在编制古籍联合目录及建设古籍数据库时,将会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确切地说,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探讨。本文基于以上观点,试图从古籍分类的源流、历史演变、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出发,来对中国古籍分类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最终为中国古籍分类法的编制提出自己的拙见。
其他文献
《滂喜斋藏书记》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版本目录学专著,是叶昌炽馆潘祖荫家为滂喜斋藏书所做编目,初名《滂喜斋书目》,后改名《滂喜斋读书记》。滂喜斋所藏之书多得自怡王府
自主创新科研需要探索现有领域的趋势、结构、变化以及潜在的问题等,而对领域主题结构的分析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对现有的主题结构构建技术进行优化研
Mashup作为一种新型的Web应用,通过开放的访问接口、各种Web feed等方式获取来自不同Web在线资源的数据和功能,形成新的Web应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综合体验。Mashup不仅实现了多
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信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引人注目。政府需要将自身所拥有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包括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基于www超链接特性,建立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WOK),是一个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公共档案馆建设。在品牌战略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应把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品牌化,通过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品牌战略的制定和
1986年Don R. Swanson首次提出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法。时至今日,该方法在发现过程的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分析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在理论基
期刊
<正>"短期内可能无法撼动海尔的老大地位,但是老二的交椅已经坐稳了。"历时一个半月的"小天鹅股权争夺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美的最终得偿所愿。2月26日晚,美的电器(000527)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