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成名于八十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浪潮正盛之时,其创作契合了寻根的主旨追求,但又有独特之处。九十年代以来,其创作中的深度蜕变将寻根文学导向深化。本文拟分两篇来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 上篇 文学寻根与莫言的文化反思。寻根文学是兴盛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股文学思潮,莫言的成名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莫言的创作契合了寻根的主旨追求,分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文化寻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分前后两期。前期与创作者的理论宣言一致,以寻找文学之根为目的,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根”之中寻找。但是当作家深入传统文化以后,拨开民俗风情的表面灿烂触及的依旧是传统文化的痼弊。于是后期寻根文学与前期的便有了一道很自然的分界线,在寻找的过程中作家们更多的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积弊。因此引发出的一个必然要求依然是接续了五四学人的启蒙使命,重新拿起文化批判的武器,对传统文化、国民劣根性的陈旧痼疾予以揭露。二,大合唱中的一个音符:莫言的创作契合了寻根的追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阐述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寻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莫言创作的追求之一,他最终创建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共和国,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把这一“共和国”的疆域一再扩展,形成了自己最牢固的文学根据地。其次论述莫言作品的主题表达。首先是生命力主题,莫言的创作更多的眷顾乡土民间社会中的一种“野”文化,与传统的规范文化相对立。莫言把笔深入到最原始的层面:食色之中——人的天性和基本的生存欲望。在其中,直接提炼出一个生命力主题,把生命的物质形态发扬到极致。其次是文化批判主题,由前一个主题引申出来。传统文化中的积弊对人性、独立个性的压抑必然导致内在生命机制的反抗。这两个主题无疑已显示了莫言寻根文学的独异,他从对生命的基本关注中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自觉不自觉地沟通了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 下篇 嬗变:莫言与后期寻根文学的深度模式。通常论者认为寻根文学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烟消云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寻根文学作为一种隐在的文学思潮,并没有断绝。莫言在九十年代以来相继推出的两部极有分量的长篇《丰乳肥臀》和《檀香刑》无疑地确证了这一点。这一部分分三点论述:首先是生存的乖谬与民间文化的认同。莫言的大部分寻根作品着力表现精神之所以被扭曲的物质生存现实,在乡土社会中食的匮乏与性的压抑中蒙昧的生存现状,对传统与现实的生存都表现了由衷的否定态度。其次是批判国民性:继承了鲁迅等五四先驱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吃人”主题的延续;主奴根性的再批判;人性的缺失。“吃人”筵席是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鲁迅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持续了一生。莫言继承了鲁迅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批判精神。最后是莫言的执着与生命力的永恒。莫言逐渐揭掉罩在“祖先”头上的理想光环,人物形象逐步走向丑陋。但是他的作品中贯穿的始终如一的特点是生命力的强劲。一九九五年他推出长篇巨制—《丰乳肥臀》,作者重新找到了心目中的“根”—大地母亲。一代人来了,一代人又走了,只有母亲和大地永远长存。她承载着苦难,也包容着政治。 结语:在寻根文学的大旗下,那时的很多代表作家渐渐逸出我们的文学视野,而那时尚属边缘化的莫言却越走越近,逐渐占据寻根文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