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能力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识别、理解和应对,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反应,它是维持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共情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还对未来的工作、家庭乃至人生幸福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吴静吉等人修订的《人际反应指针》中文版(IRI-C)和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南昌某高校6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选取其中高共情能力典型个案进行访谈,探究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如下:1、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总体水平中等偏上(M=2.45,0-4的Likert五级计分),在性别、专业、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总检出率为57.5%,总体状况一般(M=9.854,偏向于中度困扰),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共情能力强的个体容易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共情能力能够显著预测人际关系,其观点采择、想象、同情关心等维度能够负向预测人际关系;个人痛苦维度能够正向预测人际关系。2、本文按照共情问卷IRI-C中衡量认知调节能力的PT维度得分中值12和衡量情绪分享能力的FS、EC、PD维度得分之和的中值42将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分为4种类型:低情绪分享低认知调节型共情(Ⅰ型)、高情绪分享低认知调节型共情(Ⅱ型)、低情绪分享高认知调节型共情(Ⅲ型)、高情绪分享高认知调节型共情(Ⅳ型)。不同共情类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共情能力的认知调节过程和情绪分享过程协同作用,确保大学生的人际适应,任一过程的不平衡都可能导致人际关系问题,这是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作用机制。4、高情绪分享高认知调节型共情的3名大学生的访谈结果表明,性别、认知能力、人格特质、与交往对象的亲密度、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该结果既可以和定量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又为定量研究结果提供理论补充和说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准确的共情”技能训练、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结论: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质量;性别、认知能力、人格特质、与交往对象的亲密度、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高共情能力的因素。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是经济行为和外贸竞争,也是中美高科技的较量,而围堵中国的科研院校和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打压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全面升级,美
影响重力三维反演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观测数据,包括观测数据的质量、数量、位置等。本文使用正则化反演方法研究不同高度及井中观测重力数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首先,不同高度重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精神副作用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515021)陈政雄苯二氮类药物(BZD)与酒精均通过苯二氮类/r-氨基丁酸受体复合物起作用,故两者的精神副作用相当类似,都有遗忘、情感脱抑制行
刘慎思,1941年生,四川仪陇县人,大学文化。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入国防大学、中央党校深造。1993年晋升少将军衔。1998年任辽宁省军区政治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