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翰林学士始置于唐代,经历五代宋初的发展变迁,绵延一千二百余年,在古代政治生活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北宋是在后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初期沿用五代之制,然出于“矫枉防弊”、革除君弱臣强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太祖、太宗施行“官与职殊”、“名与实分”的政策,增设三司、审官院、审刑院、太常礼院、三班院等机构,既能有条不紊地实现旧臣与新臣间的相互牵制,又能及时地满足新王朝对人才的需求。真宗时期,这些制度设施被称作“祖宗之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北宋前期机构调整的过程中,翰林学士职责变化不大,但其机构逐步健全,在中枢运行体制中作用日益增大。论文试图对北宋前三朝翰林学士机构建置、组织结构、职权、选任和升迁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其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变化,又试图从北宋前期三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演化的角度,对翰林学士作-个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考察。论文除绪论、附录外,正文分为四大部分,分别考察这些问题。第一章主要探讨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机构建置问题。北宋建立之初,出于集权的需要,各项制度不断调整,而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原先居无定所的翰林学士,逐渐有了自己的衙署和办公机构——学士院;翰林学士与翰林学士承旨、直学士院、权直学士院等,组成机构人员;衙署设在皇城内,枢密院、宣徽院衙署之北。尽管其员数并不固定,但都维持在四到五员,其俸禄也在不断提高,大体上到真宗时期已从差遣变成国家编制内的官职。第二章主要考察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能。唐五代翰林学士,其主要职掌是草拟诏令和参谋顾问,也偶有出现兼职的现象。入宋以后,翰林学士除继续拥有这两大职能外,经常担任朝官,并充当主考官——知贡举。北宋重视文治,大力推行文教,翰林学士还参与制定礼仪典制,受命主持编纂文化典籍,活动较为频繁。这也是翰林学士地位日益重要的表现。第三章主要分析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选任和升迁问题。尽管翰林学士的选拔受到帝王喜好的若干影响,但其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才能膺选,其基本条件应该具有博学多才、德行高雅、政治见识等要素,也有其他因素而进入翰林学士行列,但往往因此不能胜任而离开。正因翰林学士所具备素质及处于宫禁,与帝王关系较深,其升迁较快,往往有不数年而登宰辅之位,成为北宋文士企望的清要官职。第四章主要考察翰林学士地位问题。翰林学士既受皇帝尊崇和倚重,又受皇帝支配和利用,在北宋前期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变动中频繁兼职,积极策划官吏的铨选和管理,成为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中间力量,也在无形中成为了皇帝集权的强有力助推器。普遍认知翰林学士清切贵重的尊崇地位外,还应充分具体地认识到每个翰林学士的素质和政治能力区别,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翰林学士个体也会走出迥然不同的仕途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