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足球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学校体育的一项核心内容,通过校园足球训练与竞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校园足球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渗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育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安排校园足球的教学方式、训练内容及训练方式等内容。本研究选取北京市4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共143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为65名校园足球队新入队的初一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为期8周共48课时的基于心理训练的校园足球活动,对照组为78名自然班的初一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接受任何运动训练活动。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研究自变量为运动干预方案,因变量为抑制控制功能与心理健康指标,控制变量为性别、年级、课余运动,其中抑制控制功能指标采用Eprime2.0版本的Flanker任务,心理健康指标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探讨基于心理训练的校园足球活动干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试图为进一步量化校园足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效益提供研究基础。心理健康素质和抑制控制功能的实验前测数据表明,实验组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前测差异不显著,研究对象前测同质。结果一,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及生活适应;结果二,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结果三,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责任、耐挫折;结果四,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结果五,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躲避-求助、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结果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抑制控制功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不一致反应时显著低于控制组,一致反应时显著低于控制组。结论一,参与基于心理训练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到了显著的促进与提升作用。结论二,参与基于心理训练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其认知信息加工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