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结合考古学和艺术史两学科的优势,将商周带有人的形象的青铜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学的分类方法和风格研究的分析方法对人的形象的装饰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出土资料为主,以典型的传世文物为辅助,分类分型进行研究,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的装饰特点及时代特征。同时关注史前及商周时期带有人物形象的陶器、玉石器等材质,研究中国早期人物图像,即探讨早期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源与流,重点是挖掘这类图像产生的艺术之源和心理根源。从其产生及演变的特点解读这一图像模式,推论出这种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及它反映出的先民对于自我认知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精神。首先,是对商和西周200多件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材料的梳理和介绍。除了出土信息不明确的30多件器物仅介绍现藏地和已有的考证、研究情况外,其他所有有详细出土情况的器物,都回归报告、简报,介绍完整的出土信息,因为这对后文的情境分析和社会功能分析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所有器物进行了简单的器类器型的分析。其次,是关于这批材料的图像学、风格学的一个分类。由于这批材料器型多样,难以单纯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研究,所以这一章是立足于图像本身,综合运用类型学、图像学、风格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把握这一图像模式发展演变的趋势。再把材料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以往的研究,初步分析和解读图像。再次,试图明晰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产生的根源。有一个基本认识:史前岩画、大量泥塑、陶塑人像以及各种玉石雕人像是青铜器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之源;人类的审美感知、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原始信仰,也都与人物形象的产生有莫大的关系。第四章是讨论人物形象产生的心理根源。这个就不仅仅是局限于青铜艺术,而是涉及人类早期艺术的发展。细致分析和运用“原始思维”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社会学的一些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再放在中国哲学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分析中国早期艺术中人物形象产生的心理根源。最后,是对青铜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前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分类进行‘了解读,明晰了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发展演变的趋势和不同时期的特点,也分析这一图像产生的根源,即探究它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本章先是小结一下前文的研究结论,再进一步明晰这类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最后落脚于图像本身,看看之前的种种分析和解读在图像上是怎样表现的。本文以图像切入,进行分类、分析,最后再回归图像,验证研究的结论,力求始终立足于图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