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内热针疗法及热磁理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下腰痛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红外热温度、肌张力、微循环等指标,探讨内热针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为内热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方法:1分组以40名腰痛患者为内热针治疗组,20名腰痛患者为热磁治疗组,19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治疗组均为慢性腰痛患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无间歇性跛行,无神经根受累症状(如神经根痛、反射消失、感觉丧失、及肌肉功能障碍等)。2处理内热针治疗组采取内热针治疗:分下腰段(L4-S1)和腰骶段(S1-S3)进行治疗,每个部位治疗1次,间隔4天,每次均定位10个进针点,采用1.1mm×100mm的一次性内热针。经消毒、局麻后,常规直刺。全部进针完毕后,定时加热20min。热磁治疗组:使用热磁仪对下腰部区域进行治疗,治疗温度40℃,治疗时间20min,每周6次,共2周。3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分别观测患者VAS、JOA、红外热温度、肌张力(Rauc)、微循环等指标,治疗后2月再次随访患者VAS、JOA评分。4统计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进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VAS、JOA、红外热温度、肌张力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微循环异常率比较采用2χ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VAS、JOA与肌张力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1内热针组治疗后14天及2月VA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P<0.01),且随治疗后时间延长患者VAS评分降低(P<0.01);热磁组治疗后14天VA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P<0.01),但治疗后14天与2月VAS评分无差异(P>0.05)。内热针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热磁组(P<0.01)。2内热针组治疗后14天及2月JOA评分比治疗前增高(P<0.01),且JOA评分随治疗后时间延长增高(P<0.05)。热磁组治疗后14天JOA评分比治疗前增高(P<0.01),但治疗后14天与2月无差异(P>0.05)。内热针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热磁组(P<0.01)。3红外热成像温度变化3.1内热针组及热磁组治疗前红外热成像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3.2内热针组治疗后红外热成像温度比治疗前降低(P<0.05);热磁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温度无明显变化(P>0.05)。3.3内热针组治疗后红外热成像温度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4肌张力改变4.1内热针组及热磁组治疗前两侧肌张力均比对照组高(P<0.01);4.2内热针组治疗后两侧肌张力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热磁组治疗前后两侧肌张力变化无差异(P>0.05)。4.3内热针组治疗后两侧肌张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5内热针组微循环异常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6内热针组VAS、JOA与肌张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1内热针疗法减轻了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有效改善了腰椎功能;2内热针疗法能够降低椎旁肌软组织的高肌张力状态,缓解患者腰背部异常高温,改善局部微循环,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