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发病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为FD的预防和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且筛选后符合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焦虑抑郁情况等信息进行数据收集,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c2检验、非参数检验、聚类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分析结果获得相关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527例FD患者中男性224例(42.50%),女性303例(57.50%),男女比例约为1:1.35;年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年组223例(42.31%)、青年组168例(31.88%)、老年组136例(25.81%);文化程度占比前两位:高中/中专190例(36.05%)、本科/大专148例(28.08%);职业占比前三位:退休人员129例(24.48%)、专业技术人员104例(19.73%)、职员84例(15.49%);饮食偏嗜占比前三位:嗜食辛辣144例(27.32%)、嗜食甜食135例(25.62%)、嗜食油腻90例(17.08%);26.57%的患者存在吸烟和(或)饮酒的不良生活习惯。2、临床资料:病程分布前两位:6个月-1年组274例(52.00%)、1年-3年组119例(占22.58%);发病季节分布前两位:秋季189例(35.86%)、冬季143例(27.13%);发病诱因分布前两位:饮食不当122例(23.15%)、情志不畅111例(21.06%);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为34.24%;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占比44.78%。上腹痛综合征(43.45%)与餐后不适综合征(45.73%)占比基本一致,上腹痛综合征合并餐后不适综合征(10.82%)占比较小。3、经聚类分析得出527例FD患者中医证型为五类,其分布为:肝胃不和证190例(36.05%)>脾胃虚寒证146例(27.70%)>脾胃湿热证90例(17.08%)>脾虚气滞证62例(11.76%)>寒热错杂证39例(7.40%)。4、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分析:⑴性别:不同证型间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与女性呈负相关,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与女性呈正相关。⑵年龄:不同证型间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文化程度:不同证型间的文化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工作性质:不同证型间的工作性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与脑力劳动呈正相关,脾胃虚寒证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呈负相关。⑸饮食偏嗜:不同证型间有无饮食偏嗜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⑹不良习惯:不同证型间的不良习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吸烟、饮酒、吸烟合并饮酒呈正相关。⑺病程:不同证型间的病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热错杂证与病程呈正相关。⑻发病季节:不同证型间的发病季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⑼发病诱因:不同证型间的发病诱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饮食不当呈正相关,脾虚气滞证与情志不畅、受凉呈负相关,脾胃虚寒证与受凉呈正相关,与情志不畅呈负相关,肝胃不和证与情志不畅呈正相关,与受凉呈负相关。⑽HP感染情况:不同证型间的HP感染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HP感染呈正相关。⑾焦虑抑郁状态:不同证型间有无焦虑抑郁状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与焦虑状态呈正相关。⑿西医亚型:不同证型间的西医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FD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年人为好发人群,秋冬二季为多发季节,饮食不当为最常见的诱因。2、本研究肝胃不和证是FD的主要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是FD的次要常见证型,而后按照频次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3、本研究性别、工作性质、不良习惯、病程、诱因、HP感染、焦虑抑郁状态是影响FD及其证型的因素。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以女性多发,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以男性多发;脑力劳动工作易引发肝胃不和证;吸烟和(或)饮酒易引发脾胃湿热证;病程越长越易发为寒热错杂证;饮食不当易引发脾胃湿热证;情志不畅易引发肝胃不和证;受凉易引发脾胃虚寒证;HP感染易引发脾胃湿热证;存在焦虑状态易引发肝胃不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