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牧区之间的重要联系,在阻止荒漠化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国中东部农业区的一个自然生态屏障,对我国的生态保护和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下,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此,在2000年,我国政府先后在全国重点地区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风治沙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赤峰市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的实证研究,确定两个时期:1990-2000年生态环境退化时期和2000-2015年生态环境恢复时期,定量研究赤峰市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从生态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三个方面,评价生态治理工程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带来的变化,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草地、湿地和裸地呈现减少趋势;生态恢复时期,草地和湿地的减少趋势变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首先,赤峰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191.60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97.03万hm2,森林增加5.43万hm2。其次,赤峰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422.66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415.47万hm2,草地减少7.19万hm2。到2015年草地面积减少到404.97万hm2,减少了10.15万hm2,减少趋势变缓。再者,赤峰湿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21.32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19.11万hm2,湿地面积减少2.20万hm2。到2015年湿地面积减少到16.88万hm2,减少了2.23万hm2,减少趋势变缓。此外,赤峰农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204.62万hm2,增加至2015年的219.38万hm2。最后,赤峰城镇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20.54万hm2,增加至2015年的23.41万hm2。整体来看,生态工程实施后,赤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生态恢复时期,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1990、2000和2015年EI分别为70.58、61.21和68.35,生态环境状况为良,表现为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适合人类生活。1990-2015年间,生态环境变化程度(?EI)为-2.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评级为略微变差。从1990-2000年到2000-2015年,?EI由负变正,说明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在2000-2015年明显改善。
(3)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防风固沙能力、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生境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生态恢复时期,赤峰市防风固沙能力和生境质量明显上升,碳储量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
首先,1990-2000年,赤峰防风固沙能力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9309.69t/km2,下降到2000年的5202.96t/km2。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项目实施后,防风固沙能力上升到5621.06t/km2。其次,赤峰1990-2015年碳储量总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总量从807.99TgC下降到799.10TgC。到2015年碳储量总量减少到790.65TgC,减少趋势变缓。再者,1990-2015年赤峰生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再变好的趋势,整体来看,赤峰处于良好状态的百分比达到84.17%。
(1)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草地、湿地和裸地呈现减少趋势;生态恢复时期,草地和湿地的减少趋势变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首先,赤峰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191.60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97.03万hm2,森林增加5.43万hm2。其次,赤峰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422.66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415.47万hm2,草地减少7.19万hm2。到2015年草地面积减少到404.97万hm2,减少了10.15万hm2,减少趋势变缓。再者,赤峰湿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由1990年的21.32万hm2,减少至2000年的19.11万hm2,湿地面积减少2.20万hm2。到2015年湿地面积减少到16.88万hm2,减少了2.23万hm2,减少趋势变缓。此外,赤峰农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204.62万hm2,增加至2015年的219.38万hm2。最后,赤峰城镇面积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20.54万hm2,增加至2015年的23.41万hm2。整体来看,生态工程实施后,赤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生态恢复时期,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1990、2000和2015年EI分别为70.58、61.21和68.35,生态环境状况为良,表现为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适合人类生活。1990-2015年间,生态环境变化程度(?EI)为-2.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评级为略微变差。从1990-2000年到2000-2015年,?EI由负变正,说明赤峰市生态环境状况在2000-2015年明显改善。
(3)生态退化时期,赤峰市防风固沙能力、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生境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生态恢复时期,赤峰市防风固沙能力和生境质量明显上升,碳储量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
首先,1990-2000年,赤峰防风固沙能力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9309.69t/km2,下降到2000年的5202.96t/km2。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项目实施后,防风固沙能力上升到5621.06t/km2。其次,赤峰1990-2015年碳储量总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总量从807.99TgC下降到799.10TgC。到2015年碳储量总量减少到790.65TgC,减少趋势变缓。再者,1990-2015年赤峰生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再变好的趋势,整体来看,赤峰处于良好状态的百分比达到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