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主体性问题并非像流行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不是一个中国哲学和美学的问题;相反,中国哲学和美学,包括老子哲学和美学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就是旨在对主体性问题作出回应。这种回应是以回避主体性的方式进行的。老子哲学和美学对主体性问题的回避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形态和基本特征的生成。 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说明主体性问题的人类学意义,即主体性问题不仅是西方文化内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文化都要作出回应的问题。其次,本文还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出分析,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存在着悖论,这一悖论是为了构造一个反对主体性的思想体系而被包含入其中的。 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勾画出老子所企图解决的时代的问题,并归纳出老子的解决办法,即反对发展主体性,重新建构一套非主体性的行为、思维、感觉以及人的模式。其次,本文分析了老子的解决方案所包含的两个矛盾,并进一步指出,老子为了调和这两个矛盾而构造了道的范畴,并由道这一范畴生发出一整套哲学体系。再次,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的虚拟性,以及老子将其知识体系形而上学化的策略,指出老子的哲学体系实际上隐含着一个老子要回避的对象即主体性。 在第三章中,本文企图描述老子的非主体性美学。这包括老子的非主体化的审美者的生成过程,以道为中介的审美观照方式,情感生成方式,对艺术本质的独特看法,对感官经验的态度等等一系列对中国美学有深远影响的美学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在非主体化的视角中获得统一性和可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