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溶剂法不同形貌SiC晶体的生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iC半导体材料是自第一代半导体材料(Si)和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GaAs、GaP、InP等)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SiC体单晶和一维纳米晶须在制备高温、高频、大功率的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在前人SiC单晶和一维纳米晶须生长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金属硅化物熔体中,SiC体单晶和一维纳米晶须的生长及其机理的研究。FeSi熔体做助溶剂,石墨坩锅做碳源,开展液相法SiC单晶生长研究。研究表明FeSi熔体能溶解足够的C并有SiC单晶从熔体中析出。XRD分析表明反应产物基本上都是3C-SiC,并伴有少量的6H-SiC,一般认为这是晶体中存在的层错或寄生相等缺陷造成的。Raman分析确认熔体中所生长的SiC单晶为3C-SiC,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层错等缺陷和较大的金属元素掺杂。SiC单晶的典型形貌表明熔体中SiC单晶的生长遵循二维形核-层生长机理。在助溶剂法SiC单晶生长中发现,在一定含量的氧气氛下倾向于纳米晶须的生长。基于这一事实,进行了以FeSi和NiSi为助溶剂SiC一维纳米材料生长的研究,得到大量高质量的SiC纳米晶须。分析表明,纳米晶须产物为3C-SiC,其晶格常数为4.364(?),(111)面晶面间距为0.25nm,生长方向为[111]晶向。Raman分析表明,所得的3C-SiC纳米晶须结晶化程度良好,由于尺寸效应,纳米晶须的散射峰相对标准3C-SiC单晶向低波数偏移。对SiC纳米晶须的生长机理进行研究表明,SiC晶须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晶核形成阶段和晶须长大阶段。各个温度下生长的SiC纳米晶须均植根于FeSi和NiSi助溶剂,且顶端有球形助溶剂液滴。这些事实暗示了晶须的生长机理是固-液-固(SLS)形核和气-液-固(VLS)生长的联合生长机理。在晶核形成阶段,石墨(S)中的C在助溶剂(L)中溶解,其中的Fe(Ni)增大了熔体中C的溶解度,熔体中Si和C以SLS模式形成SiC晶核(S);在晶须生长过程中,气氛中微量的O2与Si和C反应生成的CO和SiO(V)溶解在晶须顶端液滴(L)内,在金属Fe(Ni)的催化作用下,以气-液-固(VLS)模式沿[111]方向生长为SiC纳米晶须(S)。以NiSi熔体为助溶剂的反应温度较低的的试样,由于同石墨基板的浸润性比较差,被SiC晶须蓬松覆盖的NiSi熔体呈球状分布在石墨基板上。在降温过程中,反应气氛中未消耗的中间产物CO和SiO,反应生成SiO2,并以无定形态包覆在先前生成的SiC晶须表面,生成SiO2包覆的SiC晶须。另外,加热1600℃保温3h的NiSi助溶剂的石墨坩埚壁上生长有大量SiC晶须,XRD分析表明其晶型以3C-SiC为主,并含有少量6H-SiC变体。SiC晶须产率很高,但在晶须顶端没有发现作为催化剂熔球的球形颗粒。分析表明,坩埚壁上的SiC晶须是以VS机制生长沿[111]方向不断沉积生长的。
其他文献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其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
对广东省佛山市大气监测的结果表明,酸性硫化物和毒性氟化物是陶瓷工业产生的主要污染物质。采用现场盆栽试验方法,比较分析了生长在佛山市陶瓷城附近高浓度SO2和氟化物大气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交通、海洋工程项目上投入了空前的建设力度,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需求。该地区工程特性复杂的软粘土层分布广泛,开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的具体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逆针灸”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在机体无病、疾病发
碳化硅(SiC)纳米晶须不仅拥有SiC材料的宽带隙、高临界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载流子迁移率等特点,而且还兼具了晶须的一系列优良特性,以及一维纳米材料在光、电、热、磁及机械
<正>山西省太原市虞弘石椁和陕西省西安市安伽石棺床是近年来两项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新资料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北朝至隋代入华中亚和西亚人艺术的极大兴趣。据墓志可知,虞弘和
目的分析颅内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MRI表现。结果 17例中,小儿11例,成人6例。其中幕下11例(64.7%)。肿瘤1
目的探讨多层CT在诊断原发性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原发性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资料共计27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或手术证实,并行全
<正> 日语是见人下菜碟的语言。尽管任何语言在使用时都要考虑说者,听者的身分及说话时的环境、场合等,但像日语这样细致区别者却属少见。比如说汉语的“再见”,它可以用于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