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语言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同语言中,是语言学研究的永恒话题之一。西方对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最早可以溯源到古希腊,但对之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则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尤其是女性语言学家,将性别语言研究侧重于性别歧视方面。继而,有些语言学家提出对性别语言进行改革,除去那些有性别偏见的语言。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性别语言的研究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方面,从不同角度探讨语言性别歧视和言语性别差异并提出不同的理论探究其根源。我国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关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起步比较晚,而且主要集中在外语界对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的介绍。到了九十年代,除了继续对男女用语形式和特征进行探讨外,我国学者把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性别语言研究,大大丰富了性别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宽了性别语言研究的范围。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性别语言的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将性别语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不多,深度和广度不够。本文通过实际调查、问卷调查、采访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言语性别差异在课堂、日常生活、网络中的表现、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包括引言和结束语。 第一章对性别语言在西方和中国的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并且对本文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资料的收集情况。 第二章探讨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性别差异,主要从师生课堂交际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两个方面来研究。在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中男生更加主动,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做出大胆的猜测因此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注意力。老师对待男女学生也是不同的;在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中,男生同样比女生积极主动,从而在课堂上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章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讨论了大学生的言语性别差异,主要从话语量、话题、礼貌、咒骂及禁忌语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男女生在同性交谈中的话语量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异性交谈环境下男生的话语量要比女生多;男女大学生在交谈中对话题的选择和话题的控制是不同的;女生比男生更加礼貌;无论在同性交谈中还是在异性交谈中,男生比女生使用更多的咒骂语和禁忌语等。 第四章讨论了大学生在网络里的言语风格差异。针对现实中所流传的“网络无性别”的误解,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大量的事实取例入手,对网络交流中的性别不同所带来的风格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得出结论,言语风格上的差异是根植于性别与社会双重因素中的语言特点,不会因网络空间的转移而消亡。 第五章讨论了大学生言语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伴、大众媒体)、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进行解释。大学生言语性差的存在导致了男女生交际失误以及女生在课堂上(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电子课堂)处于不利地位。最后笔者提出了言语性差研究对家长、学校及网络教学的启示,希望能对社会语言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前瞻,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