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SA引导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DSA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DSA引导定位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观察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射频热凝术后全部患者疼痛缓解,术后1d、3d、1周VAS评分分别为2.12±0.64、1.04±1.02、0.46±0.31,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优良率分别为55.6%、74.1%、92.6%。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术后1年随访22例,优良率86.4%,1例复发,占4.5%。结论:DSA引导定位下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第二部分:三叉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大鼠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大鼠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的大体及镜下改变,探讨射频热凝温度和时间与半月神经节损伤的关系。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33只建立慢性缩窄性损伤三叉神经痛模型。建模成功2周后,随机分为3组:射频热凝组(R组,n=24),假手术组(S组,n=6),热凝对照组(C组,n=3)。经中颅窝开颅暴露半月神经节,R组行半月节穿刺热凝,根据温度、时间随机分为8个小组,每组3只,分别为:65。C 120″、180″组,70。C 120″、180″组,75。C 120″、180″组,80。C 120″、180″组。S组仅行半月神经节穿刺不热凝,按留针时间分为120″、180″两组;C组不行半月神经节穿刺及热凝。余3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R组及S组热凝或穿刺结束即取出大鼠半月神经节, C组、N组直接取出半月神经节,观察半月神经节大体变化,游标卡尺测量神经节毁损区直径,光镜下观察神经节细胞的变化。结果:S组、C组与N组比较,大鼠半月神经节大体及光镜下均无明显变化。R组在65。C时大鼠半月节大体及镜下无明显损伤;70。C时肉眼及镜下开始出现损伤;75。C、80。C时半月节则出现明显凝固区,毁损区直径测量较70。C组明显增大(P<0.01),光镜下神经元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固缩改变。毁损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损伤范围越大,程度越重。结论:75。C、80。C射频热凝可导致半月神经节细胞明显变性,损伤程度及范围随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及扩大。
其他文献
烟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在 Willis 环水平累及前循环的慢性进展性闭塞性血管病及伴随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这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脑血管病,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有发生,发病率存在着地
目的:对支气管异物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和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多重PCR检测,以了解支气管异物患儿下呼吸道细菌病原的特点;同时比较了分离培养和多重PCR检测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其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或硬质支气管镜获取66例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并对所获得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根据培养结果结合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在分离培养的同时,确定四种病原菌行基因检
目的:检测组织激肽释放酶蛋白8(KLK8)、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sp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宫颈组织、慢性宫颈炎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