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牧区肉牛生产充分利用天然的草场优势,夏秋季节多采用放牧方式,而春冬季节转移到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丰富的农耕区集约化管理,却极容易引起肠道微生物菌群体系失调,这就造成机体消化功能紊乱,阻碍肉牛的生长,增加肉牛生产成本。前人研究发现,高精料的肉牛育肥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能改善饲料效率,提高日增重等生长性能[1-3]。因此,本研究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和植物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作为主要菌种,采用固体发酵法,研制出活菌高、质量稳定的固体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固体微生态制剂添加到肉牛日粮中,研究微生态制剂对肉牛生长性能、后肠道微生物数量、血清生化指标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在肉牛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全文包括两个试验部分。试验一:微生态制剂固体发酵底物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制备试验旨在筛选出最佳的固体发酵底物配方、发酵条件从而研制出活菌量高、质量稳定的固体微生态制剂。将已知产酶多、抗逆性强的BS和BL及产酸强的LP作为主要菌种,分别以麸皮、玉米粉、豆粕、葡萄糖、明胶等载体作为发酵底物,筛选出理想固体发酵底物配方,再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上述筛选出的最佳固体发酵底物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得到最适的发酵温度、时间和接种量。然后分别称取上述筛选出的最佳发酵底物,添加52%左右的蒸馏水,按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分别制备出一定量BS、BL及LP的发酵产物,检测其活菌数,根据芽孢杆菌产酶量与活菌数之间呈正相关性,因此发酵产物按活菌数比例BL:BS:LP=2:2:1配合成本试验用的固体微生态制剂。结果显示:BS和BL最佳固体发酵底物配方:65%麸皮、15%豆粕、15%玉米粉、2%葡萄糖、3%明胶;LP最佳固体发酵底物配方:65%麸皮、15%豆粕、14.1%玉米面、2%葡萄糖、3%明胶、0.3%NaCl、0.2%CaCO3、0.2%MgSO4、0.2%K2HPO4。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为:BL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10%和发酵时间20 h,最终活菌量为5×109 CFU/g;BS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10%和发酵时间22 h,最终活菌量为5×109 CFU/g;LP发酵温度为35℃、接种量为4%和发酵时间24 h,最终活菌量为1×109CFU/g。在30℃干燥条件下,60 d的保存期内活菌数无显著性变化。试验二:微生态制剂在肉牛中的应用试验旨在研究微生态制剂对肉牛生长性能、后肠道微生物数量、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20头月龄相近的、健康的体重为(284±19.33)㎏的本地土牛和伊犁褐牛杂交代公肉牛,随机分为对照组(CG)和试验组(TG)(每组10头),分别饲喂TMR+微生态制剂的固体发酵底物和TMR+微生态制剂的固体发酵底物+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组成为BL、BS和LP为主的复合菌(BL:BS:LP=2:2:1),晨饲时单独添加到日粮中,单槽饲喂,每天一次,保证每头牛食入益生菌总数为5×10100 CFU/(头·d),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每天记录各组的采食量,第0d和30 d分别单独称重。在第0 d、15 d、30 d,距肛门约20cm处采集粪样,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后肠道中微生物数量。在正试期内最后5 d,连续采集5 d的饲粮样和粪样,用酸不溶灰分(AIA)作为内源指示剂进行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测定。试验结束时,每组中随机选取5头进行颈静脉采血1次。结果表明,试验组ADG、ADFI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2.58%,14.54%(P<0.05),F/G降低了13.58%(P<0.05);随着饲喂天数的增加,试验组肉牛后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而乳酸杆菌在数值上比对照组提高了2.48%(P>0.05);血清指标中葡萄糖(GLU)、碱性磷酸酶(AKP)和甘油三酯(TG)在数值上分别比对照组高出了20.4%、21.08%和23.53%,尿素氮(BUN)降低了1%,但都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DM、CP、EE、NDF和ADF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3.36%(P<0.05)、1.9%(P>0.05)、1.49%(P>0.05)、4.46%(P>0.05)和5.11%(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10100 CFU/(头·d)的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和DM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后肠道大肠杆菌数量且不会对血清生化指标造成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本文研制出的固体微生态制剂,活菌量高、质量稳定,然后以5×10100 CFU/(头·d)添加量补充到日粮中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和降低后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