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外光(UV)固化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光刻胶等领域。其中,紫外光固化涂料是研究历程最长,技术较成熟的一个应用。光引发剂作为体系的关键组分,决定体系是否可以成膜以及固化成膜后涂层的性能问题。光引发剂根据产生的活性中间体不同可以分为自由基和阳离子两种类型。本论文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合成了作为自由基型光引发剂的硫酯类化合物以及作为阳离子型光引发剂的三芳基硫鎓盐。(1)第一部分硫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以2-巯基苯并唑类化合物为原料,与酰氯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含有苯并杂环的硫酯类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以及HRMS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讨论确定了反应的最优条件:温度为60℃,硫醇与酰氯的摩尔比为1:2,无水THF为溶剂,Et3N为碱,回流10 h后产率达到75%。随后,以摩尔浓度1×10-55 mol∕L的DMSO为溶剂,测定目标产物3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产物3的吸收波长明显红移,其中化合物3f的λmax接近325 nm。最后将产物3作为自由基光引发剂,与市售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己基苯甲酮(Irgacure184)、二苯甲酮(BP)对比,进行了紫外光固化涂膜实验,结果显示产物3c,3d,3e,3f,3g的硬度和附着力等成膜性能效果都较好。(2)第二部分硫鎓盐的合成。以二芳基硫化物为原料,与高碘盐反应合成三芳基硫鎓盐。首先,以Cu(OAc)2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二苯并噻吩硫鎓盐8,产率可以达到82%。随后,以1,1,2,2-四氯乙烷为溶剂,CuI和Cu粉为催化剂,在110℃条件下反应3 h,合成了产物10和12,收率达到76%。通过1H NMR、13C NMR以及HRMS技术对物质结构表征确定。并对产物进行了紫外光学性质测定,发现产物紫外吸收强度增大,8a和10a分别在316 nm和294 nm处观察到吸收带。最后,将产物8、10、12作为阳离子光引发剂进行UV光固化涂膜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的膜是光滑的且透明度较高,其中物质12a和12b的硬度和附着力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