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pless和Mn(salen)催化剂的有机—无机杂化和表面嫁接及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可以使潜手性的烯烃转化成带有手性碳的环氧化合物,然后通过选择性开环或者官能团的转化,生成一系列有价值的手性化合物,在医药、农药、香料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具有及其广泛的应用。对于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存在着两个常见的催化体系:Sharpless体系和Jacobsen体系。前者适用于烯丙醇类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后者适用于非官能团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本论文针对两个常见的催化体系,分别采用固载手性配体和中心金属的方法,将两个催化体系固载到无机载体的表面,进行了多相条件下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对于Sharpless环氧化反应体系,本论文采用了有机—无机杂化的方式,将手性酒石酸衍生物嫁接到无机载体的表面上。具体的反应为,先将手性的酒石酸转化成羟基被保护的酰氯,在碱性条件下,与3-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合成了羟基被保护的酰胺,随后与无机载体的表面羟基进行缩合,可将其嫁接到无机载体的表面上,最后通过选择性水解,可将保护基团除去,合成所需的有机—无机杂化的手性材料。这样的杂化材料可代替手性的酒石酸二乙酯,与Ti(O1Pr)4进行配位之后组成多相催化体系。以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作为指标反应,考察了杂化的多相催化体系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有机—无机杂化的多相催化体系可以取得80%的对映体选择性,这一结果基本与均相的Sharpless体系相近。而且,在反应结束之后,只需通过简单的过滤,即可将催化剂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这是有机—无机杂化的手性催化剂用于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第一个例子。从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来看,在反应过程中,杂化催化剂中的手性环境可能与均相催化剂中类似。 对于Jacobsen环氧化反应体系,本论文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将其固载到无机载体的表面上。首先在无机载体的表面引入酚羟基,然后利用Mn与酚氧基团的配位作用,将手性Mn(salen)配合物固载到无机载体的表面上。由于无机载体表面和轴向较大的酚氧基团的作用,可能导致固载Mn(salen)催化剂中salen配体的四个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Mn更加偏离同一平面。与手性Mn(salen)CI配合物相比,这种构型上较大的扭曲使固载Mn(salen)催化剂的手性诱导明显高于相应的均相手性Mn(salen)cl配合物。 考察了通过轴向的酚氧基团进行固载的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条件下,通过轴向的酚氧基团的配位作用进行固载的Mn(salen)催化剂是稳定的,可以通过简单的过滤将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而且,可以进行循环使用。 此外,通过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比较了催化反应前后固载Mn(salen)催化剂的变化,结合文献报道,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推测,认为,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高价的单核Mn物种直接参与了环氧化反应。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发展中,配电网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生产,因此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极其重要。配电网运行中,电力调度不仅是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如果要提升配电网
调研显示,西部新农合单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病种费用标准与新农合补偿标准混淆、病种界定不清且病种数量少、单病种费用偏低且临床路径可操作性差等。对此,提
为协调PPP项目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基于PPP理论、产权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指出PPP项目产权配置应使权责利与风险分配对等,能被主体所认可和接受,并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公平与效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相互作用,现代艺术中的感官互动无论作为心理学或语言学,都是一种感觉引起、诱发其它感官进行的系统反应,是一种“感觉挪移”
针对企业搜索引擎提出一种基于本地文档库的个性化表示与结果排序算法,以帮助用户找到真正感兴趣的结果.首先,采用聚类分析对用户浏览的历史文档聚类;其次,采用模糊推理技术对所形
文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出发,通过分析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论述了农村发展应用电子政务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村电子政务网站对新农村建设的意
目的:建立基于PCR技术的过敏原牡蛎成分快速检测方法,结合溶解曲线及特异的Tm值与Ct值,用于不同产品的牡蛎成分检测。方法:根据NCBI上的牡蛎线粒体序列,通过DNA Star等软件设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互通信息,展开互动探究,进行情感互动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提问单纯地定位于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只重视检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