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充是东晋文学家、目录学家和文论家,在东晋文坛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东晋以后的文论和目录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对李充及其学术成就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目前学界对李充研究的成果,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重难点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分别介绍李充的生平及家世,探究李充《翰林论》的内容及影响,解读李充文学作品的内容及特征,分析李充思想的渊源及倾向,阐释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李充的仕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任丞相王导掾,转记室参军;中期任征北将军褚裒参军;后期任大著作郎,累迁中书侍郎。李充出自江夏李氏。李充母亲卫铄属于河东卫氏,是当时著名的书法世家。李充交游的对象多是当时名士,他与以谢安为中心的谢氏家族有交往,也与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名士群体有来往,另外,李充还因仕宦而与王导、褚裒、殷浩有密切来往。李充的文论著作《翰林论》现存佚文十三条,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论述各种文体的风格特点和写作要求,二是列举作家作品以示例,三是探析文体产生缘由。《翰林论》的文学思想主要是“义正”、“遥寄”和“德音”。《翰林论》对《文心雕龙》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体辨析的方法、审美观念、文体分类三个方面。李充的文学作品,今存诗四首、赋五篇、文四篇,其中一些是残篇。李充文学作品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书写现实情怀,二是思考社会人生,三是阐发思古幽情。李充文学作品的特征主要是文贵达理、不尚藻饰和内向审视、浸染玄风,表现出与《翰林论》所提文学标准的契合性和与东晋文风的一致性。李充的思想受到了社会风气的浸染和家学家风的影响。在李充的著述多已亡佚的情况下,《论语注》集中体现了其思想的主要方面,他一方面主张积极实践儒家强调的社会名分教化以形成更好的统治秩序,体现了以儒为本、维护礼教的思想。另一方面,李充也用以道释儒的方式取儒道两家思想中的精华,儒道兼宗,带有折衷色彩。李充在目录学方面也有成就,他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顺序,虽然尚未成熟完善,但也在目录学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