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橡胶粉改性道路沥青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764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沥青路面材料的发展,与之伴随的是沥青材料数量的逐步增多,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高等级公路建设所需的重交沥青性能要求更高。由于石油基质沥青性能的限制,我国必须大力研究开发能够满足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改性沥青材料。 本文使用富含芳香分的催化裂化油浆作为溶胀剂,采用传统湿法工艺制备废橡胶粉改性道路沥青,通过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其改性效果并不好,使用微波辐射将胶粉活化后再掺入基质沥青中制备改性道路沥青效果也不佳。通过探索,本文提出-种制备胶粉改性沥青的新工艺——基质沥青预混工艺,即使用基质沥青替代传统的油浆作为预混溶胀剂对胶粉进行预溶胀处理。这种新工艺不但简化了改性沥青制备配方,而且显著提高了胶粉和基质沥青间的混合效率,改善了分散效果,并对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制备的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疲劳性能和抗裂性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由废胶粉改性道路沥青作全眭质分析可知,使用新工艺制备的胶粉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和老化性能良好。在新工艺优化基础上添加少量SBS,可大幅度改善沥青性能,即能发挥废胶粉对沥青的改性效果,又可满足SBS改性沥青的标准,降低改性沥青的成本。在胶粉中添加助剂DEDB,也能进一步改善沥青性能,与SBS共用时效果更佳。 引入二次回归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分析各因素对沥青性能的影响,使用fortran语言程序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增塑剂的量、胶粉量以及预混基质量三因素对改性沥青性能指标延度、软化点、弹性恢复和离析试验软化点温度差的数学模型,通过F值检验可知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通过响应曲面和等值线图分析了增塑剂的量和胶粉量对改性沥青性能指标的交互作用。验证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其平均误差为±2.85%,证明回归模型是可行的,对改性沥青的制备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还对废橡胶粉改性道路沥青的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胶粉的性质对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影响显著,改性沥青的性能随着胶粉灰分的减少和丙酮抽出物的增多而明显得到改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了预溶胀前后的胶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胶粉经过预溶胀过程后界面模糊,无明显的空洞,呈现出良好的相容性,说明预溶胀后胶粉颗粒之间的交联作用较好,胶粉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改善。采用荧光显微镜考察了不同条件制备的胶粉改性沥青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制备工艺相比较,基质沥青预混新工艺制备的改性沥青中胶粉和基质沥青分散状态良好,在试样体系中形成了均匀而完善的聚合物网络结构。
其他文献
过氧化氢(H2O2)作为生化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物质,其低浓度有利于调节免疫细胞激活等生理过程,但高浓度则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癌变等危害行为,因此快速灵敏的检测H2O2对于生物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天然过氧化物酶虽然对H2O2检测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但其较差的稳定性、苛刻的反应条件等缺陷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促使人们将目光逐渐转向于合成模拟过氧化物酶以取代天然过氧化物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
本文合成了两种磺化金属酞菁化合物:磺化酞菁氧钒(VOTsPc)和磺化酞菁锡(SnTsPc)。通过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含有阳离子聚电解质和磺化金属酞菁的交替复合多层共混物薄膜。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跟踪组装过程,结果表明组装过程是均匀、连续且有规律的,膜层层数是可控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薄膜的表面紧密地填充了球形的纳米级颗粒。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DR/SnTs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自然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以及缅甸等地区,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淡水水域。这一物种资源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太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