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浸(rumination)是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抑郁状态以及产生这些状态的原因、意义和结果。具有沉浸倾向的个体更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并且使得个体体验更久的抑郁状态。对沉浸的认知控制加工,前人提出了资源消耗理论和效价特异性理论,从不同角度做出了一定的解释。Whitmer和Gotlib (2012)对这两个理论进行了解析和论证,并指出了理论的不足。在情绪的注意范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沉浸的注意范围模型,从注意加工的角度对沉浸加工做出了新的解释。它认为,个体工作记忆或者长时记忆中的有限的思维、知觉以及行为影响了沉浸个体的认知加工功能。本研究首先从正常群体出发,研究沉浸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然后又在抑郁症群体上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实验一:通过实验探讨正常群体上沉浸个体差异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基础。我们收集了255名正常被试的简版沉浸问卷、抑郁自评问卷的信息以及收集每个个体的静息态磁共振(resting state fMRI)以及3D T1结构像数据。对结构像数据,计算每个被试的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 GMV),随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沉浸分数和背外侧前额叶以及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静息态功能像数据,计算了每个被试的局部一致性系数(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随后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沉浸得分也和背外侧前额叶的局部一致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为了考察大脑结构是否对沉浸导致抑郁起到中介作用,我们对背外侧前额叶、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和沉浸、抑郁进行了中介分析。结果发现,背外侧前额叶对沉浸导致抑郁起到了中介作用,即沉浸通过影响大脑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了个体产生抑郁状态。实验二:本实验主要探讨在抑郁症群体上沉浸个体差异的神经机制。以41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患者来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及52名年龄、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控制组为被试,同样采集了简版沉浸问卷、抑郁自评问卷的信息以及磁共振数据。以实验一种的结果为ROI (region of interest),分析病人组和控制组在该脑区的结构异常,以及分别对两组被试分析沉浸和局部灰质体积的相关。结果发现,抑郁症病人在背外侧前额叶以及海马旁回出现萎缩;其次,在病人组,背外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和沉浸成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我们初步发现背外侧前额叶在不同群体上随着沉浸程度的不同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首先通过在正常群体上发现随着沉浸程度增加,背外侧前额叶灰质体积增加,这说明正常人随之沉浸的程度越高,背外侧前额叶可能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而使用局部一致性系数进行分析,发现沉浸和背外侧前额叶的局部一致性成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超负荷”状态。然后,我们在抑郁症病人组上发现背外侧前额叶存在显著的萎缩,并且和沉浸特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抑郁症病人的抑制控制能力已经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其次,我们发现背外侧前额叶对沉浸特质导致抑郁状态的产生起到中介作用,即沉浸特质通过导致大脑结构的改变进而使得个体产生抑郁状态。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为个体由持续负性情绪状态发展为抑郁症提供了早期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