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国际金融资产与产业资本一体化程度加剧的大背景下,企业不断寻求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自2001年“安然事件”曝光以来,国际性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频繁发生,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财务报表披露形同虚设等问题,这也迫使学术界进一步探寻完善公司治理和提升财务报表质量的“药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的实体经济也遭受沉重打击,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内部控制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有效应对企业在监督治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万应良方”。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2002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提交《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以及英国在安然事件后出台的SMITH报告(2003)、HIGGS报告(2003)、《公司治理综合准则》,都不约而同地把内部审计正式提上了公司治理的高度。我国自1997年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实行内部审计制度以来,一直不断努力推进着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2006)以及《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2006),以及2009年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出台,这一系列的政策规章完善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使内部审计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良好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的观点逐渐得到认可。但是,内部审计是否能提高财务信息水平,内部审计优劣的评判标准又有哪些,以及不同的内部审计开展方式对盈余管理影响是否相同,进而这些内部审计职能的实施能否改善公司治理效果等问题,从当前看来都缺乏足够的实证检验。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从企业内部审计入手,研究反映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综合指标是否能够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高低,并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两者的相关程度,为企业治理层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改善企业经营质量提供导向性指引,进一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效益性。 论文在受托责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观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在专项自查和新审计准则出台的研究契机,使用深市主板A股制造业的财务数据和相关披露,考察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内部沟通情况、内审部门设立的独立性、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以及组织结构等影响因素,并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内部审计质量与正盈余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负盈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沟通变量与操作性应计利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独立性变量与操作性应计利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客观性变量与操作性应计利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5)专业胜任能力与操作性应计利润呈正相关;(6)组织结构变量与操作性应计利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同时,为我国内部审计实务与公司治理实践相结合,本文针对实证研究所进行的探索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1)挖掘内部审计需求,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位;(2)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强化人力资源管理;(3)革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4)加快内部审计法制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