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学派最珍贵的文字材料。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文学、教育等多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然而在欧洲中心论的阴影下,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备受歧视,本文通过分析《论语》在英国和美国的翻译和接受,证明《论语》的英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西方文化同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它为实现中西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的共存与对话提供了实证。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语》原书、主要的注释本、英译本以及它对中国、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巨大影响。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悠久灿烂,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章在总结了原文语言基本特色的基础上,对三位著名英译者理雅各、韦利、刘殿爵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体现原文,其风格也各有不同,好的译文总是尽量忠实于原文。 第三章阐明《论语》的思想哲学内涵和文化道德观是如何通过翻译表现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体系,《论语》的英译尤其是一些儒家哲学思想核心词的翻译,如“仁”、“礼”、“天”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的理解不同往往造成译文的差异,进而影响读者对原文的认识。 第四章讨论了《论语》的思想文化在英国和美国的接受。包括坦普尔爵士、爱默生、梭罗在内的六位重要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不约而同地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论语》中寻求佐证和思想归宿,创造性地接受孔子的思想,说明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重新审视了《论语》在实现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所具有的价值。中华文明的起源早于古希腊,而后者则是西方哲学的发源,然而长久以来的“欧洲中心论”使中国文化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论语》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如“人性”、“天人合一”等,为某些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中西文化应当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共存与对话,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