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菲利普·罗斯(1933-)和米兰·昆德拉(1929-)的文学作品置于流散视野中,结合身份认同相关理论、借助平行研究的比较手法,在身份认同主题探讨下对其二者的主要文学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使“自我”存在和身份的认同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相较米兰·昆德拉,菲利普·罗斯并不为我们所熟识。在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特别是犹太文学作家中,菲利普·罗斯是继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艾·巴·辛格(1904-1991)和索尔·贝娄(1915-2005)之后,犹太文学作家的又一杰出代表。罗斯的作品主题深刻、艺术创作手法复杂,在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均极具影响力,素有美国文坛“神童”的美誉。他也是名符其实的“获奖专业户”,除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他还获得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两次和福克纳奖三次,并且在2011年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2012年底,79岁的菲利普·罗斯称他已经将他拥有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并宣布封笔,2010年出版的《复仇女神》成为了他的封笔之作。昆德拉作为流散作家的代表,其“遗忘三部曲”充分表达了“身份”、“认同”主题,折射出在异质文化中的移民作家的心灵世界。罗斯虽与昆德拉虽身处不同国家与民族,其作品同样将目光集中生存状况以及身份危机问题上,后又开始探寻自我和存在问题。罗斯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政治条件下的异族人,通过各种手段而寻求与主流社会的融合,结果又迷失了自我。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寻流亡作家昆德拉和罗斯分别与身份认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文章简单梳理认同的相关概念之后,分析两位作家的生活背景迫使他们对自我身份建构无限渴求。第二至四部分分别从政治、民族文化和性别伦理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昆德拉和罗斯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含义,在世界视域下揭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探究多维的生命形态。总而言之,本文竭尽全力试图对米兰·昆德拉和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身份认同主题做一次整体性、系统性的对比研究,在探究少数族裔的存在状态和身份危机的同时,将目光投入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人文化以及精神生存状态,为研究菲利普·罗斯的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