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5年我国设立地质公园对地质景观进行保护与利用以来,笔者对此保持有十余年的动态跟踪,并主持或参与过20余项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地质景观游线及周边的服务设施往往距地质景观最近,其工程建设对地质景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最大。鉴于当前国内对该方面问题的研究尚处碎片化的初始阶段,而国外受严格保护思想的限制在地质景观区又实行禁建制度;致使地质景区的有关设施建设缺乏标准与衡量。本文即以此为视角,首先对该类贴身破坏地质景观的建设设施对比摸查出其6大类、45个小类的清单,并提出用游线基础设施门类给予概括,以此探讨其基于特性保护的选址、布局、功能、视线、材料运用等的规划设计内涵。地质景观保护主要体现在其特性保护上,一般包含观赏性、科学性、稀有性、自然性,结合本文研究提出的脆弱性,本文即以该5种特性保护为立足展开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探讨。由于地质景观的稀有性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其观赏性又离不开自然,本文故对5个特性进行属性归并并形成核心的第五、六、七章。主要结论如下。有关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科学性、稀有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以国家地质公园验收标准规定的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广场、地质科普旅行线路、地质标识与解说系统为纲,总结了地质博物馆及科普广场的原址保护、异位保护、综合保护3种方式,认为其选址、外观及环境均需与上述3种方式遴选适合,并提出地质博物馆与地质科普广场建设规律为原址优先、移置次之,保护当先、综合补偿等主要观点。此外还围绕优秀地质博物馆的造型手法、地质博物馆室内陈展特点、科普旅行线路的布局规律、标识与科普解说系统的价值内涵等进行了经验总结。有关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自然性、观赏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以反映地质景观自然性的原真、完整、协调3大属性为纲,以及以地质景观的山岳、峡谷、洞穴、微型景观、沙漠海岸5大类别为线索,分别进行经验总结与规律探索。提出了自然原真性保护应秉持举轻若重、原汁原味、点到即止的观点,而自然完整性保护应秉持精华禁建、整体呈现、轻描淡写、防微杜渐的理念;归结了其观赏保护的仰视、俯视、平视、360°环视以及其它创新型的观赏方式、观赏角度、观景点的规划设计规律。有关游线基础设施对地质景观脆弱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分别从地质景观的稳固性及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两方面,总结其脆弱性保护的规划设计经验与规律。提出地质景观稳定性的保护应秉承道路强制引导、安全设施防护、环境容量控制3种规划设计模式,总结地质景观稳固性的主动防护应秉承对崩塌防治保护的主动排险清渣治理、防护网防护2种方式;并针对地质景观环境不适应性的保护提出了道路强制引导、安全防护、温湿控制、科普警示4种保护方法,以及容量控制、卡口控制、安全防护3种承载力不适应的保护手段。课题研究还依据地质景观综合性与脆弱性评价,分别将地质景观保护划分为相应的四级,以此形成制约其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依据。提出游线基础设施要以地质景观评价为依据来确定其建设的强度,并以此为原则结合运用至地质景观各特性的保护性规划设计中。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地质景观规划设计实务,故而论文的创作秉承从设计中来到设计中去,而这也是当前地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比较欠缺的研究方面;因此归纳总结方法便成为论文方法论的核心。此外论文研究还运用了情景模拟、田野调查及地质景观评价等方法。本文的创新有3点:(1)针对地质景观的贴身破坏,提出了游线基础设施门类的概念,并归结出其6个大类、45个小类的清单;(2)首次以地质景观特性保护为视角,考察其游线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3)较系统地总结了地质景观特性保护的游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经验和规律,这在全国还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