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细菌与矿物的界面作用涉及到电化学、生物化学和表面化学等过程,细菌被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所包裹,而EPS又介导了细菌与硫化矿物的接触,因此EPS的形成在细菌-矿物界面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微生物浸矿的机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黄铁矿上,研究内容也仅局限于浸矿细菌与矿物的最初吸附作用阶段,而有关浸矿细菌EPS在矿物浸出的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对锑尾矿的研究还停留在浸出工艺的优化阶段,但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与矿物的界面作用涉及到电化学、生物化学和表面化学等过程,细菌被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所包裹,而EPS又介导了细菌与硫化矿物的接触,因此EPS的形成在细菌-矿物界面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微生物浸矿的机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黄铁矿上,研究内容也仅局限于浸矿细菌与矿物的最初吸附作用阶段,而有关浸矿细菌EPS在矿物浸出的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对锑尾矿的研究还停留在浸出工艺的优化阶段,但EPS在锑尾矿浸出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论文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t.f菌)浸出尾矿中锑污染物,首先通过驯化实验稳定细菌浸出能力;然后利用牛津杯抑菌圈实验和模拟EPS浸矿实验,对比Sb(III)和Sb(V)毒性和确定提取EPS的添加浓度;利用不同处理组浸出尾矿,并通过SEM、XRD等手段探索进一步研究了At.f菌在锑尾矿浸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提取细菌产生的EPS,研究浸矿前后EPS中官能团、腐殖质和蛋白质类物质的变化,最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EPS的作用,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连续驯化实验、抑菌圈实验和模拟EPS对尾矿浸出的影响实验,探究连续驯化实验对细菌浸矿能力的影响、Sb(III)和Sb(V)毒性大小,结果表明连续驯化实验能够有效促进At.f菌适应高毒性浸矿溶液,从而使浸出结果更加稳定;同时驯化后细菌的对数期提前。牛津杯抑菌圈实验证明Sb(III)毒性比Sb(V)大,且10 mg/L的Sb(III)毒性比5 mg/L的Sb(III)更大。模拟EPS对尾矿中Sb的浸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添加1 g/L的模拟EPS促进效果最佳。(2)采用酸浸出组、Fe3+实验组、At.f菌组和At.f菌+Fe3+组摇瓶浸出方式,对比分析各种浸出方式下尾矿中Sb浸出情况,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对Sb的浸出能力大小顺序为:At.f菌组>At.f菌+Fe3+实验混合组>Fe3+实验组>酸浸出组,细菌主要以直接作用浸出尾矿中Sb。结合SEM和XRD分析尾矿Sb溶出过程及At.f菌作用机理和浸出液中三五价Sb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浸矿过程中,细菌会吸附在矿物表面且产生EPS,并且EPS会吸附Sb。(3)从组分、EEM、分子量、UV-Vis和FTIR等方面考察了EPS在浸矿前后的理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浸出前后EPS的官能团种类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含量会相应变化。浸出后EPS中的-OH含量比下降,而-C=O含量比上升,这表明EPS在浸出过程中可能将吸附的Sb(V)还原成Sb(III)。浸出后每个时期的EPS分布在整个五个区域内,大多数EPS出现在区域IV(含色氨酸类的类蛋白物质)和区域V(类胡敏素物质)。同时通过模拟添加实验,证明EPS具有还原Sb(V)的能力,虽然EPS对Sb(V)的还原效率较低,但EPS的可移动性和普适性使其在自然环境中Sb形态转化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个体生命带有社会世界的印记,剧烈变迁的时代尤其如此”。时至今日,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体旋律。以“50后”、“60后”为主体的“老漂族”已经并将持续成为支撑城市新移民家庭家务劳动、儿童照料及家庭整合凝聚的关键力量。深受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一群体生命历程的乡城——城城多向流变和父辈——子辈双重至上的二元代际模式,成为管窥现代社会转型中家国重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视角。本项研究
不同种植制度因作物类型及其配套田间管理措施的差异影响着土壤碳输入与排放、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继而对农田土壤理化特性、氮素转化与利用产生影响。玉米-晚稻水旱轮作(MR)是近年来在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为明确其对稻田土壤碳库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双季稻系统(RR)为对照,利用13C和15N同位素标记技术,分析了玉米与早稻光合碳在作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秸秆碳与根源碳(根系与根际沉积)对土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油菜成熟收获时因角果开裂通常会造成大约20%-50%的种子产量损失,因此提高角果的抗裂性能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相关研究基础,我们对油菜中的BnaIND、BnaALC、BnaCEL6和BnaMAN7等抗裂候选基因开展了功能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创建它们的敲除突变体;在此基础上,鉴定它们在油菜角果开裂中的功能,并初步评价重要抗
根肿病是由原生生物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造成的一种具有专一寄生性的土传性病害,专性寄生十字花科作物。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及各国间活动交流增多,根肿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近年来,根肿病对我国的十字花科作物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且呈现蔓延趋势。在对根肿病的防治过程中,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为安全的防治方式。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基因的挖
草甘膦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通过竞争性抑制植物莽草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5-烯醇式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导致植物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受阻,最终死亡。抗除草剂性状是转基因育种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目标性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草甘膦作物是一种主要的杂草管理策略,当前抗草甘膦作物的培育主要通过向作物中转入逃逸型或修饰型抗性基因而实现,但这两种类型的基因无法消除草甘膦在作物乃至生态环境中的
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是一种对低温敏感的作物。低温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此外,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水稻种植区不断由热带、亚热带地区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扩张,低温是限制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培育耐冷水稻品种是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研究和改良水稻耐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22份NIP/9311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水稻苗期耐冷性的数量性状位点(QTL)
植物蜜腺是一种重要的器官,分泌的花蜜为昆虫等传粉者提供富含营养的食源,有利于花朵间配子的转移,在植物生殖和进化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蜜腺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理结构和丰富的变异性,但我们对于蜜腺的发育和进化,至今还所知甚少。无蜜腺棉花具有减少棉铃腐烂、抑制虫害、延缓品种退化等优良特性。本研究使用2个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的有蜜腺和无蜜腺亲本杂交衍生的F2群体,对亚洲棉蜜腺性状进
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的关键路径。为此,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重构了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量表,其中包括3个维度和20个指标要素。评价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总体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和求职技能评分偏低,文史类大学生胜任力高于理工类,男生总体胜任力高于女生。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随着农业生产中大量、长期施用磷肥,在改变土壤含磷量和土壤磷库结构的同时,也增加了磷向水环境释放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磷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对于农田养分合理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中地区2种典型的水稻土(红壤和潮土)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法,在氮钾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3个不同施磷水平处理:0g P2O
大豆是一种高需氮作物,大豆和根瘤菌共生形成一种新的器官—根瘤,能够高效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被大豆吸收和利用。大豆根瘤的发生发育受到植物激素的严格调控。已有的研究表明外源施加ABA能够抑制大豆根瘤发生,但是内源ABA含量的变化在大豆共生结瘤中的作用仍未知晓。ABA的代谢对于植物内源ABA含量至关重要。ABA羟基化是ABA代谢的重要途径,植物中脱落酸羟化酶(CYP707As)能够将ABA 8号碳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