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南漪湖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和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GDGTs分子组成特征,探讨了16.0 ka B.P.以来南漪湖有机质来源,重建了该地区8.0 ka B.P.以来的草/木本植被以及C3/C4植物丰度的变化,进而反演了古气候变迁;并利用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brGDGTs)重建了该地区16.0 ka B.P.以来的古温度变化;同时与其他地质记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重点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全新世以来(8.0 ka B.P.)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根据各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可将沉积柱划分成四个阶段: 阶段Ⅰ:16.0~8.0 ka B.P.,是总有机碳含量(TOC)整体最低的阶段,几乎检测不到孢粉和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表明了这一阶段南漪湖陆生高等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来源有机质较少,主要以湖内藻类和细菌来源为主;brGDGTs重建的平均大气温度(MAT)显示这时期南漪湖地区温度低,气候寒冷干燥。 阶段Ⅱ:8.0~4.8 ka B.P.,TOC和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含量都较高,Paq值偏低,有机质以高等陆生植物输入为主;孢粉记录以及逐渐降低的nC27/nC31比值和逐渐升高的ACL27-33值表明这一阶段草本植物逐渐减少,木本植物开始占据优势;长链正构烷烃δ13C整体偏负(-34.7~-32.9‰),C3植物占优势;MAT显示这时期南漪湖地区温度较高。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是东亚夏季风最强盛时期。 阶段Ⅲ:4.8~2.4 ka B.P.,TOC、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含量降低,Paq值偏高,陆生高等植物对南漪湖有机质的贡献相对减少;nC27/nC31比值继续升高,ACE27-33值持续降低,孢粉记录也显示这一时期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继续减少;长链正构烷烃δ13C相对正偏(-33.5~-29.1‰),C4植物有一定的增加,依然以C3植物为主;MAT显示这时期南漪湖地区有两次降温事件。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朝冷干转变。 阶段Ⅳ:2.4 ka B.P.以来,TOC、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含量升高,Paq值逐渐降低,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逐渐增加;孢粉记录以及逐渐降低的nC27/nC31比值和逐渐升高的ACL27-33值表明草本植物重新占据优势,木本植物含量逐渐减少;长链正构烷烃δ13C波动剧烈,呈现逐渐偏负的趋势,C3植物继续占据绝对优势,C4植物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MAT高于Ⅲ阶段,气候由寒冷干燥逐渐向温暖湿润过渡,同时,这一时期各指标呈现剧烈波动的变化趋势,可能是由于长江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增加,加速影响了自然植被变化的过程。 这些指标记录的东亚夏季风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减少而持续减弱,同时记录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事件,中全新世以来(8.0 kaB.P.)存在6次冷干事件(夏季风减弱事件),其中5次与Bond等提出的北大西洋冰筏漂流事件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