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修复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23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主要研究富含NGF和神经碎片的生物套管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A对照组、B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单纯添加自体神经碎片组、C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D生物套管吻合同时添加NGF和自体神经碎片组,对照组直接行传统的神经外膜端端吻合;2、一般形态观察:术后4周、8周、12周时观察记录四组SD大鼠的右下肢恢复自主活动的时间及肢端局部出现溃疡至愈合的时间情况。3、显微镜下吻合口处神经恢复形态观察:术后4周、8周、12周时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术后各组神经吻合口处神经自我修复的变化,有无神经瘤的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自体外膜小间隙及生物套管的完整性,有无塌陷、裂开,生物套管组有无排异反应等。4、组织学观察:在构建模型术后12周时每组随机抽取15只SD大鼠,15只随机抽取的SD大鼠再平均分成3组,每组5只,切取右下肢坐骨神经,进行取材制片,分别进行HE(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施旺细胞染色(抗S一100)和神经丝蛋白染色(抗NF-KB)抗体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400光学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取坐骨神经小间隙全长3.0mm及小间隙近、远两端各1.0mm,共5.0mm,而对照组取坐骨神经端端吻合处远、近两端各2.5mm长度进行取材,标本用10%甲醛固定,固体石蜡包埋后进行切片,行组织学观察。使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计数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同时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排列情况、形态,结缔组织增生情况等。  结果:1、各组SD大鼠术后均出现右下肢瘫痪,足趾不能完全展开。术后3-4周时A组SD大鼠均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足趾挛缩;而B组、C组、D组部分SD大鼠第4周时右下肢足底出现溃疡。A组SD大鼠在第8周时足底溃疡出现明显自愈,右下肢开始出现自主活动,但部分大鼠足底溃疡至12周时仍未完全自愈,甚至右下肢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其余实验组出现右下肢足底溃疡的SD大鼠在第6周时出现明显的自愈,并且右下肢表现出自主活动。第12周时A组SD大鼠右下肢足趾仍然呈挛缩状态,不能自由活动,而其余三组SD大鼠右下肢足趾大部分恢复自主活动。2、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HE染色下可见神经端端对接吻合处结蹄组织明显增多,神经轴突排列紊乱,出现逃逸,纵向切片可见较少的有髓神经纤维的连续性。其余各组吻合口处结缔组织增生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纵切面见B组、C组、D组所构建的小间隙管腔内均可见到再生神经纤维。各组抗S一100染色下施旺细胞数目从多到少排列为:D组>C组>B组>A组;在单位视野下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及各组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为:D组>C组>B组>A组。  结论:本实验再次证实不同因素干预下的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及可吸收生物套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在多种层面上的观察结果均明显优越于传统的端端直接吻合方式;而本实验设计在相同条件下生物套管在修复神经损伤时能够弥补自体外膜容易塌陷而影响神经恢复效果的不足。自体神经碎片和NGF作为本实验的干预因素,在神经再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体神经碎片与NGF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为指导临床进行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水平劈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的同轴2.8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进行比较。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在
在我国,佛教作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影响着国民文化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人们的思想,行为等。从西汉时期至今为止,佛教已在我国流传长达3500年。由于佛教是外来教,在它进入我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Hp)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螺旋形的微需氧菌,其感染是诱发人胃粘膜病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约有50%人群感染H. pylori。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子主要包括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cagA),尿素酶(Urease, Ure),空泡毒素基因A (vacuolatin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指存在于某一(些)群体、正常个体的基因组DNA中单碱基的序列差异,是生物体基因组中存在最简单也是最广泛的多态形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