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防洪减灾的思路就是“改造自然,控制洪水,将洪水尽可能地限制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相继出现的特大洪水引起人类反思:美国确定未来的洪水政策应从“控制洪水(Flood control)”转变为“给洪水以出路”(Give the flood way):欧洲国家提出顺应江流自然规律的观点。在洪水高风险中谋生存、求发展是我国不可避免的国情。而在我国“给洪水让路”需受“地”的控制,因此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治水思路,对于指导科学防洪意义重大。洪涝灾害是“人-水-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围滩建垸、兴修堤防)通过系统内水、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环境状态及过程,诱发、影响或控制了环境的各种渐变与突变,自然环境状态的渐变与突变(驱动力)通过水、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反作用于人类活动(响应——肪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活动的方式与轨迹(退——还洪水以空间,治——协调洪水)。
文章基于李长安教授倡导的“人—水—地”和谐治水理念,分别从地学因素、水文因素、人文因素三方面分析了江汉平原洪涝灾害的原因,探讨了“人—水—地”和谐治水理念在科学治水与堤防建设中的应用,旨在丰富治水思想,为江汉平原防洪减灾提供新的思路。全文本着“提出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逻辑思路,取的的主要成果如下:
基于李长安教授倡导的“人—水—地”和谐治水理念,论述了“人—水—地”和谐理念提出的背景及哲学依据,概述了“人—水—地”的关系及人-水-地互动模式。纵观各时期人类对洪水的认识及治水策略的利弊,本文认为“人—水—地”和谐的治水理念是对“人—水”和谐思想的延伸与补充;基于“人—水—地”和谐治水理念,分别从地学因素、水文因素、人文因素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江汉平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人”、“水”、“地”各因素的致灾效应。
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地貌、水文环境是洪灾发生的背景;构造沉降是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与自然不良耦合是洪灾发生的直接原因。鉴于区域地学环境和水文要素量化指标复杂,可量化性差等特点,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与洪涝灾害易损度指标体系,以江汉平原19个县(市)为统计单元,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单元的人类活动强度及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定量评估,然后利用ArcGis对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空间分析并划分等级,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基于“人—水—地”和谐治水理念,探讨了该理念在江汉平原科学治水与堤防建设中的运用:关于科学治水作者认为“协调人类活动与洪水的空间”是科学治水的核心;“查明流域地质环境与水文环境演化规律”是科学治水的前提。
关于堤防建设本文认为“顺应地学规律是堤防建设的前提,适应水文环境是堤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分沙是堤防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