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经验”诗学观在中国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却因特殊时代里的政治原因,这一诗学理论被主流诗歌界所遗忘。随着,“文革”的结束,“诗是经验”诗学观又重新得到诗人们的关注。观照“诗是经验”诗学观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层面呈现出“反抒情”、“个人化”、“综合化”的诗学现象,这些与4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理论的相关诗学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契合的。所以,本论文主要从20世纪4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观出发,观照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层面呈现出来的相关诗学现象,探究20世纪9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全文分成三章,分别从20世纪9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观对历史的回应,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对“诗是经验”诗学观的阐扬,20世纪9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观的核心目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20世纪9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观对历史的回应。“诗是经验”诗学观在20世纪90年代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诗是经验”诗学观最初来自西方现代诗学,在中国,经由20世纪20、30年代的准备,于20世纪40年代,以袁可嘉的“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综合传统”为标志,终于走向成熟。之后,由于中国社会里众所周知的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诗歌界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被迫中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理论才重新得到诗人们的关注。本章考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诗歌写作备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在“朦胧”诗人和以“第三代”诗人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人提供的话语场中,一方面,“诗是经验”诗学观的相关诗学追求不断被误解,另一方面,诗人们的诗歌观念的转变,使得“诗是经验”诗学观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可能。第二章主要就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层面呈现出来的“综合化”倾向,考察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对“诗是经验”诗学观的阐扬。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对“诗是经验”诗学追求的阐扬,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诗歌写作呈现出“情感”与“经验”的综合,“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综合,“个人化”与“非个人化”的综合,多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这些诗学追求延续了“诗是经验”诗学观的“新综合传统”,又具有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的特点。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强调介入“日常经验”,这是“诗是经验”诗学观的重要内容,这里的“日常经验”融合了“蕴含深意”和“浮于表层”两个不同的向度,但因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又与20世纪40年代有所不同。第三章主要阐述20世纪9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观的核心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作中,“诗是经验”诗学观的诗学追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明确目标:一是追求独立的“个人”视角,二是规避青春性激情,三是传达“复杂经验”。这些诗学追求,即是对20世纪40年代“诗是经验”诗学追求的延续,又具有20世纪90年代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诗是经验”的诗学观。本论文从以上三章的考察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上的诗人们迫切地想为汉语诗歌寻找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的诗坛在诗歌创作上对“诗是经验”诗学观的多方面阐释,最终形成了属于20世纪90年代自己的“诗是经验”诗学观。中国新诗”诗是经验”诗学观在20世纪90年代的建构,对汉语诗歌在新世纪或稳固或创新的发展,或许是一个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