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呈现大规模地增长,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突出。为此,我国逐步建立了“贷、奖、助、勤、补、减”等多种形式并存并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而国家助学贷款在该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设立以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无数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然而由于我国助学贷款起步较晚,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将直接关系到校园和谐与社会稳定。
本论文对当前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背景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涵义、特征、意义、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回顾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并以S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学贷款部分条款设计欠合理,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发放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显著以及贷款违约率较高等,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在深刻分析国家助学贷款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环境建设,包括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健全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系统,这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前提;其次要完善当前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加强困难学生认定、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部分条款和有机结合各项资助措施,这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基础;再次要明确国家助学贷款的参与方,即政府、银行、高校和借款学生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各尽其职、相辅相成,这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必不可少的条件;最后提出了两项创新,即建立政策性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和通过养老金账户回收国家助学贷款,这样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