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血小板是血液中与血液凝固息息相关的细胞,而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和 MYH9 相关疾病(MYH9-associated diseases,MYH9-RD)等常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hereditary thrombocytopenia,HT)是一类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部分伴有血小板结构和功能的障碍,甚至合并其他组织、脏器的异常。尤其对于儿童时期发生的血小板减少,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并进行不必要的免疫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从而延误病情、增加费用。所以,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二、研究目的1.分析WAS和MYH9-RD的临床特点和突变基因等,初步探讨其临床表型、基因型、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转归。2.提高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提供思路。三、研究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近年来在我科收治住院并确诊的3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其中包括2例WAS(例1和例2)与1例MYH9-RD(例3)。回顾性分析这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情况、家族史、体格检查、检查检验、疾病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转归等,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四、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3例患儿均为男性,其中例1患儿发病年龄为2月,诊断年龄为1岁6月,例2患儿发病年龄为1月5天,诊断年龄1岁,例3患儿发病年龄为2天,诊断年龄为3月15天。2.临床表现:例1首发临床表现为反复淤点瘀斑伴肉眼血便,例2首发临床表现为血丝便,例3在因“新生儿黄疸”住院,期间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无出血相关表现。例1和例2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湿疹、感染,其中例1反复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AIHA),按照WAS综合征临床表型评分标准,例1评分5分,例2评分2分。3.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均有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的改变,例1和例2见小血小板,例3见大血小板,且骨髓形态学无特异性。其中例1和例2免疫功能异常,且例1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电镜扫描到淋巴细胞表面绒毛消失、呈皱折状。4.家族史:例1和例2均有阳性家族史,例3为散在性病例。5.基因检测:例1基因测序示X染色体WASP基因3号内含子c.IVS3-7T>G,其母亲和姐姐为该位点的杂合突变。例2基因测序示X染色体WASP基因10号外显子c.10571058delAC:p.P341fsX493,其母亲和二姐均为杂合突变,其大姐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例3基因测序示22号染色体MYH9基因的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均为正常野生型,另外基因测序还发现例3患儿X染色体DKC1基因的12号外显子c.1206G>A:p.G402G杂合同义突变,其母亲是G/A杂合型,父亲未见突变,以及X染色体G6PD基因的5号外显子c.482G>T:p.G161V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是杂合子,父亲未见突变。6.治疗:例2患儿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例1和例3患儿均静脉输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等治疗。7.转归:例1在随访期间发生1次重症肺炎、EB病毒感染和多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多次住院予输注洗涤红细胞、激素抗炎、抗感染等治疗,现病情暂时平稳。例2和例3一般情况良好,现健康生存。五、研究结论出生后早期出现的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改变,应该高度怀疑WAS、MYH9-RD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家族史阳性并非诊断的必要条件,外周血涂片和或骨髓涂片可以帮助寻找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基因测序是目前诊断WAS、MYH9-RD等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金标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WAS的有效治疗措施,而MYH9-RD则是以预防为主,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