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8月起,全国各地不断有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的消息见诸报端,而尤以8月、9月最为集中。2014年8月被称为女大学生频遭毒手的“黑色季节”。如此密集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不仅引起了普通受众的焦虑与恐慌,而且也带来了学界的思考:出于什么原因,媒体频繁关注,甚至是刻意挖掘此类事件;媒体在报道此类议题过程中是否存在社会性别意识缺失和偏差。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以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为背景,以百度高级检索中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为样本,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4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进行解读和分析。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的概述,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其次,对“女大学生失联”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呈现媒体报道的总况。第三,探析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第四,以传媒与性别研究理论为背景,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时采用的性别策略及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最后,希望找出此类女性受侵害事件媒体报道的合理方式。研究发现,“性”的刺激性和“犯罪”的冲击性,促使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与此同时,女性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畅销符号,也是媒体报道的动力因素。而性别陈规的根深蒂固和男权意识,则是媒体报道中产生性别偏差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除此之外,传者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是媒体更多地关注“女性失联”而非“男性失联”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报道,一方面向社会传递了女性公共空间与人身安全的讯息,为女性出行安全提供了警示,另一方面却在复制和强化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女性的要求。首先,媒体的放大效应和追逐报道,既带来了“女大学生失联”的多米诺效应,也加深了女性群体的外出恐慌与不安全感。其次,报道中的性别偏差,异化了女大学生群体形象,在社会中形成“女大学生缺能”此类典型的“谴责受害者模式”的刻板印象。再者,媒体的归因错置和细节化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联女大学生的二次伤害。与此同时,缺乏真正人文关怀的性别报道,并没能带来女性公共空间与人身安全问题的长远解决,反而在一定意义上矮化议题,扮演了麻痹和弱化年轻女性群体的训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