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8月起,全国各地不断有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的消息见诸报端,而尤以8月、9月最为集中。2014年8月被称为女大学生频遭毒手的“黑色季节”。如此密集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不仅引起了普通受众的焦虑与恐慌,而且也带来了学界的思考:出于什么原因,媒体频繁关注,甚至是刻意挖掘此类事件;媒体在报道此类议题过程中是否存在社会性别意识缺失和偏差。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以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为背景,以百度高级检索中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为样本,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4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进行解读和分析。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的概述,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其次,对“女大学生失联”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呈现媒体报道的总况。第三,探析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第四,以传媒与性别研究理论为背景,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时采用的性别策略及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最后,希望找出此类女性受侵害事件媒体报道的合理方式。研究发现,“性”的刺激性和“犯罪”的冲击性,促使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与此同时,女性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畅销符号,也是媒体报道的动力因素。而性别陈规的根深蒂固和男权意识,则是媒体报道中产生性别偏差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除此之外,传者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是媒体更多地关注“女性失联”而非“男性失联”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报道,一方面向社会传递了女性公共空间与人身安全的讯息,为女性出行安全提供了警示,另一方面却在复制和强化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女性的要求。首先,媒体的放大效应和追逐报道,既带来了“女大学生失联”的多米诺效应,也加深了女性群体的外出恐慌与不安全感。其次,报道中的性别偏差,异化了女大学生群体形象,在社会中形成“女大学生缺能”此类典型的“谴责受害者模式”的刻板印象。再者,媒体的归因错置和细节化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联女大学生的二次伤害。与此同时,缺乏真正人文关怀的性别报道,并没能带来女性公共空间与人身安全问题的长远解决,反而在一定意义上矮化议题,扮演了麻痹和弱化年轻女性群体的训育角色。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的一线最能考察识别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对脱贫攻坚各项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今天,为大家整理了10个脱贫攻坚常识,一起来学习吧!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梳理,呈现出生态环境领域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以下特征:城乡二元结构的持续影响与生态环境约束的日益凸显、消费主义的盛行与绿色生活
精细化管理是在基础管理之上进行的,是将管理学的思想实际应用于档案管理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档案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有效化的基础和关键。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中,可以充分
【正】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新的时代特征对人和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任
定向钻穿越过程中的泥浆功用主要是悬浮和携带泥(岩)屑、润滑和冷却钻具、稳定孔壁、软化和辅助破碎岩土、传递动力。该文主要介绍了定向钻穿越工程中采用相应有效的泥浆固孔
方钢管混凝土柱有节点处理方便、耐火性能好、便于施工等优点且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可以被充分利用,因此被应用于高层建筑中。但是,因钢材外露,其在高温下材料强度下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