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附模式对As(V)在TiO2颗粒表面吸附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柱(column)吸附和静态(batch)吸附是废水处理中最常用的两种手段,但是使用同样吸附剂的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吸附结果往往不一致。本研究以金红石TiO2为吸附剂,研究了温度、共存离子以及pH等对As(Ⅴ)在金红石TiO2颗粒表面吸附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比柱和静态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研究了两种吸附模式对该体系吸附行为的影响,发现了其中的初始浓度效应(C0效应),揭示了动态柱实验和静态批实验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通过EXAFS微观实验探讨了As(Ⅴ)在金红石TiO2颗粒表面的吸附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考察了温度、共存离子、pH等不同环境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在静态批实验条件下,As(Ⅴ)初始浓度10 mg/L、pH=7、25℃时As(Ⅴ)在金红石TiO2上的吸附量0.41 mg/g高于30℃时的吸附量0.31 mg/g,显示此吸附为放热过程。25℃时添加10 mmol/L的Ca2+或Mg2+,As(Ⅴ)吸附量分别增至0.64 mg/g和0.56 mg/g,说明Ca2+和Mg2+对As(Ⅴ)在金红石TiO2表面上的吸附可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Ca2+比Mg2+的促进作用更强。随着pH升高,吸附量呈下降趋势。   2.研究了不同吸附模式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并建立了动态柱实验和静态批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相同热力学条件下,将总量一定的As(Ⅴ)溶液分别加入柱和静态吸附体系中,结果发现柱实验的平衡吸附量0.25 mg/g明显低于静态实验的0.42 mg/g,且柱吸附体系吸附不可逆性强于静态体系。说明溶质吸附模式(动力学条件)的不同使得相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反应达到了不同的亚稳平衡状态,柱吸附和静态吸附之间存在C0效应。   3.结合宏观实验和EXAFS微观实验结果共同验证了不同吸附模式之间C0效应产生的机理。不同吸附模式下As(Ⅴ)在TiO2颗粒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不同,根据MEA理论将导致吸附在TiO2表面的As(Ⅴ)以不同的亚稳态存在。EXAFS实验表明吸附产物中存在两种不同微观构型的吸附产物(双角构型和单角构型),并且其比例随着动力学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其中柱吸附产物双角构型比例较高,这是柱实验吸附量较低,宏观实验中出现C0效应的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利用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被认为是一项高效环保的水华控制技术。有研究指出,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焦性没食子酸对蓝藻水华常见优势物种铜绿微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人体健康、环境及气候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主要组成成分分为有机碳和元素碳,具有不同的来源特征。测定碳质气溶胶样品EC的放射性14
NaZn13型磁制冷材料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本材料存在磁滞大、导热性能差和居里温度未达到室温等缺陷,而颗粒尺寸筛选、表面改性和掺杂间隙原子分别会对磁滞大、导热性能差
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气候变化及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草地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区分是定量评价草地植被和土壤碳平衡的基础,有助于理解和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最大、岩溶最为发育的区域,也是我国土壤受侵蚀严重地区。西南地区由于石灰岩成土缓慢,水文地质结构特殊,土壤面临地上和地下双向流失,是我
“互联网+”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高校思政教育也需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绽放新的光彩,在现有及未来的“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网络文化
纳米技术在9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也不断得到扩展,生物医用纳米复合材料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HAp/BC)和尼龙6/
农药残留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生产和城市绿化广泛使用的农药经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等途径,最终富集在水体沉积物中。沉积物中多种污染物并存,成分复杂,基体效应较
随着社会消费的升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生存与发展,如何转型升级,是摆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