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便捷舒适、环保安全等优点,使得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渐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城市轨道线路为基础的交通廓道呈现出显著的外部性,其交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尤为明显。然而,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造价高昂,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于银行巨额贷款,长期承受利息、保险等金融负担。建设资金短缺、运营亏损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资金供应不足问题,国家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相关政策,大力倡导并推行PPP(公私协作)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性收益量化手段与补偿机制,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的外部性收益并未得到合理分配,其运营实践也违背了PPP模式的“利益共享”原则。城市轨道交通推行PPP模式建设可以改善资金供给不足困境并提高服务水平,但却面临自身经济效益不可持续的困境。为解决上述不平衡状况,有必要通过量化手段对其廓道效应的外部性收益进行量化,并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将廓道效应外部性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其建设与运营成本予以还原,以减轻社会投资者的运营负担和交通使用者的票价负担,从而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PPP模式引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优势的日益显现,投融资困境与运营不可持续严重阻碍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外部性及利益补偿方面的相关文献,并对既有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了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给出了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明确了论文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接着,介绍了PPP模式的基本理论,廓道效应内涵及原理,外部性内涵及内部化原理等,给出了支撑本文论点的基础理论体系。 其次,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形成机理与影响范围,基于可达性理念构建了基于广义出行成本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半径测算模型,并利用上述模型对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南延伸段进行实证分析。 再次,对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外部性进行了分类分析。确立了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外部性量化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伸段为案例,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与马尔科夫链的组合预测模型,对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价格进行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制定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返还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工具。 最后,分析了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外部性补偿机制及保障策略。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补偿形式的拓展以及不同形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补偿方法,给出了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外部性补偿的政策建议,确立了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廓道效应外部性补偿机制的保障策略,内容包括:“一体化”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沿线土地利用;确立城市轨道交通走廊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新增和完善补偿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