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香港、台湾和内地电影为主体的中国电影,民族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品格是贯穿始终的文化血脉,也是民族电影的文化之“根”。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香港、台湾和内地先后掀起的“新电影”运动,对三地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从整体上显示出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演化。论文以作者观念演进与电影语言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文本个案读解为逻辑起点,在大中华文化复合交叉的视野中,对两岸三地“新电影”运动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在分析三地“新电影”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从观念到语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本源于三地社会环境的急遽变动,内在动因是异中有同的电影文化生态。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对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论,先是从跨文化比较视野探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行性,接着以全球化的视角考察中国电影“新浪潮”的艺术经验与文化影响,力图在“世界艺术电影”的坐标中检视其史学价值和文化定位,进而引出课题研究的当下意义和史学意义。第一章回顾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演进与潮落,先展示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显著创新成就,继而对三地电影人在电影语言实验和电影叙事探索上先锋的美学追求予以论证。第二章以作者论和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导演个案研究为主要内容,聚焦两岸三地“新电影”的代表性导演,归纳他们作品的实验创新及文化影响,整体上关注他们在民族电影振兴及现代演进中的历史贡献。第三章从文化学及生态学意义上分析,提出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崛起与落潮是诸多复杂因素合力的结果,其动因除本源于三地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美学因素外,创作主体观念的嬗变、观众审美情趣的漂移、电影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因素。第四章从文化学及史学意义上总结这场“新浪潮”运动的艺术成就与美学贡献,并将视野进一步延伸,追踪三地新生代电影的发展。第五章从两岸三地“新电影”的美学比较与时代汇流着眼,重点关注三地“新电影”的时代汇流意义,殷切展望三地“新电影”的文化整合前景,以期为新世纪民族电影的振兴探寻出路。本文的结论是:民族电影振兴之路在于坚守民族文化之“根”,广泛吸纳外来电影文化的先进经验,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将传统艺术风格与当代电影科技手段相结合,打造出一个既有表现民族精神和人文追求的内容又有前卫新颖表现形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新电影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