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是金融业,银行业又是金融业的主体。拥有良好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现代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重大意义。为了适应经济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银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改革,期望提高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不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从1996年中国光大银行首次引入到2015年中国邮储银行引资期间,中资银行从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到持谨慎态度。从理论上来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能有效抑制中资银行风险。但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观点不一,并且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和银行风险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分析战略引资是否有效抑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是否增加中资银行风险,验证中资银行在合作期间是否有效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管理,达到引资目的。同时还对引资模式、境外战略投资者个体特征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做出分析。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本文主要整理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对东道国银行绩效和风险两个方面的影响。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本文归纳整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商业银行是否要进行战略引资,该方面的研究阶段主要集中在2005年前后,该期间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高峰时期;第二,银行绩效受到境外战略投资者怎样的影响;第三,战略引资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的文献整理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境外战略投资者和银行绩效及风险之间的关系。随后,本文详细整理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相关理论基础,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为下文进一步分析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和抛售中资银行股份的动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本文分析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影响银行风险的途径,即公司治理途径和经营管理途径两种方式。然后结合相关文献和公开资料梳理了我国银行业战略引资的相关历程和引资原因。但是,境外战略投资者在2008—2013年期间先后两次大规模抛售中资银行股份。鉴于抛售现象,本文又着重介绍了减持的基本情况和减持原因。本文实证部分包括研究假设、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等几个方面。本文选取27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时间段为1996—2015年,选择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风险起到抑制作用;引资后,持股比例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为负,且是显著的;中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在合作期间得到进一步提高,被减持后的银行风险没有显著提升。其次,多家引资模式比单家引资模式更易产生“搭便车”行为。第三,不同区域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因为文化差异对中资银行风险影响不一致。相对而言,来自欧洲地区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在抑制中资银行风险方面发挥作用。第四,中资银行风险随资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呈U型关系。最后,CPI和利率市场化指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不同个体特征的战略投资者和不同引资模式在减持后,银行风险没有显著增加,但是在减持后,拥有国际银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结合实证结果,本文在最后一节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之上,适当放宽持股比例限制;谨慎选择引资模式与合作对象;健全境外战略投资者退出机制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