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建筑传播研究——以1985-2013年《人民日报》的地标建筑报道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中国各地也经历着一个城市建筑的更新过程。曾经在美国盛极一时的地标建筑热潮,在蔓延至欧洲之后,吹到中国。同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世界性盛会的举办,中国各地的地标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几乎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兴致勃勃地打造地标性建筑,以实现城市的营销与传播。  城市地标性建筑是城市景观的集中代表,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是政府、开发商、公众关注的焦点,更是传媒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大众传媒的报道中,城市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一个热词,占据各种媒介报道的版面与时段。在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与城市地标性建筑密切结合、相互促动。一方面,大众传媒成为地标性建筑的重要传播媒介,通过设置地标议题、传播地标信息、构建地标认同的方式参与城市地标建筑热潮,甚至影响一些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命运。另一方面,地标热的现实为媒介提供了大量的报道题材,城市地标性建筑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介报道中。媒介、城市地标性建筑、受众在地标热潮中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现实。  中国各地涌现的地标热潮,致使城市地标建筑与传播的议题日益凸显。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时间、空间、地点、景观四个媒介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为视角,对《人民日报》的城市地标性建筑报道样本进行媒介地理学的分析,研究城市地标性建筑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分析媒介对于以城市地标性建筑为代表的城市地理要素的呈现,进而探究城市地标性建筑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  首先,对1985-2013年《人民日报》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先对城市地标建筑报道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从媒介地理学的时间与空间视角,对地标建筑报道进行量化分析。  其次,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媒体对于地标形象、地标功能、地标意义的呈现来分析媒介如何生产地标景观。  最后,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透视城市地标性建筑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分析目前大众传媒在报道城市地标性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的地标建筑报道提出媒介地理学的建议,以积极应对当下的地标打造热潮,实现地标建造与媒体报道的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母亲”,不仅是孕育生命的载体,也是人类情感的归宿,其身上充满了各种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文化意涵。对于母亲的关注,可以看作是对人类命运的全面关注。近年来,随着“母亲节”
微博,是 Web3.0时代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社交方式,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上有诸多意义和价值。而其作为整个社会话语场域的第一信息源和舆论策源地,“反腐倡廉”的第一阵
期刊
随着《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真人秀的播出与火爆,节目中“萌娃”的关注度续走高,亲子互动的节目模式也引发了大众对儿童教育、家庭生活的思考。但是,在节目受到巨大关注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