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胚后发育中脑内GABA能细胞的分布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ABA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其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哺乳类和鱼类,对两栖类的研究较少,尤其对GABA能系统在无尾两栖类的个体发生更鲜有报道。本研究选用两栖动物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研究对象,用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中国林蛙成体及蝌蚪胚后发育中脑内GABA能细胞的分布及变化。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1.组织学观察显示,在中国林蛙蝌蚪的胚后发育中,脑的形态结构变化特点为:(1)大脑半球逐渐发达,侧脑室随之逐步增大并向后延伸,39期达成体水平;(2)中脑在32期出现视叶室,细胞与纤维开始围绕视叶室分层排列;(3)小脑不断增大、隆起,35期显示为类似成体的横条状结构,46期在中脑室出现小脑瓣。蝌蚪脑的这些变化与其变态后适应陆生环境、维持身体平衡、节制肌肉张力、协调动作及准确的空间定位密切相关。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中国林蛙成体端脑、间脑、中脑和延髓都有GABA能细胞的分布。大脑皮层、视前区、中脑被盖、视交叉和半环隆枕中GABA能细胞的存在与林蛙的嗅觉、听觉、视觉和发声有关。3.在中国林蛙蝌蚪胚后发育早期,GABA能细胞在嗅球中短暂出现,32期之后消失。推测GABA在蝌蚪嗅球的发育中起到营养因子的作用。在端脑的原始海马、原始梨状区、隔区、杏仁体、纹状体及尾状核内GABA阳性细胞随着蝌蚪的发育逐渐出现,蝌蚪变态完成后,原始海马、隔区及杏仁体内的GABA阳性细胞显著增加。GABA能细胞在上述结构中参与嗅觉信息的整合、内脏活动的调节、内分泌的调节及某些躯体运动,提示蝌蚪变态后,GABA能细胞数量的增多与幼蛙运动方式和食性的改变密切相关。4.在中国林蛙蝌蚪,间脑的视前区和交叉上核检测到GABA阳性细胞分布,蝌蚪完全变态后这两个核团内GABA阳性细胞数增加。这与林蛙在陆生环境中对温度变化和光刺激更敏感密切相关。在蝌蚪胚后发育早期(28-35期),下丘脑腹侧核检测到GABA阳性细胞。推测GABA在中国林蛙胚后发育早期是下丘脑控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媒介。5.在蝌蚪中脑的半环隆枕有少量的GABA阳性细胞分布,蝌蚪变态后半环隆枕中GABA阳性细胞显著增加。提示GABA能细胞与林蛙在陆生环境中对声音信号更敏感相关。6.在蝌蚪延髓的孤束核中检测到GABA阳性细胞,提示GABA阳性细胞与林蛙呼吸运动、胃肠活动的调节有关。总之,GABA作为两栖类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在变态期间显著变化与神经系统适应陆生环境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菜粉蝶Pieris rapae(Linnaeus,1758)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整个北温带,包括美洲北部一直到印度的北部。由于食性及环境条件的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和自然地理种群,长期隔离和演化,同种菜粉蝶不同种群之间逐渐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秦岭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古北东洋两界的分界线,对秦岭地区的菜粉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能够为研究我国菜粉蝶的遗传多样性和动物地理演化提供理论依据。随
表面增强荧光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现在,表面增强荧光由于灵敏度高等优点,在生物医学、生物传感和化学检测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金属表面增强荧光现象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探究的深入,表面增强荧光技术可望成为表面科学研究、超灵敏生物检测研究的有力工具。在表面增强荧光的研究中,衬底的选择至关重要。与
连香树科及相关科:领春木科和昆栏树科是东亚植物区系成分的特征科,系第三纪孑遗植物,在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研究中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法对连香树科胚胎学进行了研究,包括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形成等内容,同时在补充了领春木科和昆栏树科的一些胚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其它科的研究资料,分析比较了连香树科的系统位置及其与邻近类群的亲缘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连香树科的胚胎学特征单性花
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是一类营群居的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同时也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该种昆虫具有独特的品级分化、行为复杂、分工明确等社会性特征以及高度复杂的神经系统,因此是研究昆虫发育、行为调控机制及神经功能方面的很好材料。Semaphoring 2a(s
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是一类典型的社会性昆虫,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该种昆虫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社会性特征,是研究昆虫发育及行为调控机制方面的很好试验材料。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
化学通讯对于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根田鼠能根据气味识别获得异性的熟悉性、社会等级等信息,从而进行配偶选择。尿液在根田鼠的个体识别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继续以尿液作为气味源,应用行为学方法,对根田鼠嗅觉识别能力作研究,通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气味源刺激后根田鼠副嗅球神经元活动,探讨异性的识别选择行为与犁鼻系统中重要的感受器——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豆甙元(daidzein)是一种在豆类植物中含量非常丰富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进一步代谢生成马雌酚,马雌酚具有强于其他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由于大豆甙元可以预防多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他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极少有研究是针对大豆甙元对行为的影响和对雌激素α型受体(ERα)在脑区表达大的影响进行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试验分别来研究成体直接饲喂大豆甙元和母体在怀孕及
植物遗传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植物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引发的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从植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现状、农民权保护以及产权理论视角分析了植物遗传资源利益冲突与分享问题的经济学原理,分别用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与产权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共同但有差别责任”理论、关民共享利益原则分析了冲突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利益分
塞蚊亚属(Celli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长角亚目(Nematocera)蚊科(Culicidae)按蚊亚科(Anophelinae)按蚊属(Anopheles),部分种类是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塞蚊亚属在我国目前记录有30种,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分子系统学研究报告较少,主要是针对塞蚊亚属的系、种团或复合体,所及的塞蚊亚属种类均有限,无法全面甄别其间系统发育关系。本研
甘肃鼢鼠(Myspalax cansus)隶属啮齿目(Rodentia),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属(Myspalax),是我国黄土高原特有地下鼠,由于终生营地下洞穴生活,使得甘肃鼢鼠发展出良好的低氧耐受保护机制,本研究以甘肃鼢鼠和SD大白鼠(Sprague-Dawley)为对象,进行低氧耐受实验,探寻甘肃鼢鼠的低氧耐受极限,比较二者低氧耐受的差异;以及低氧耐受不同时程,二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