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多孔材料一般以固体形式存在,具有相对稳定的腔洞结构,耐久性强且易于储存,但很难规模化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传统液态溶剂具有流动性,液体循环系统更容易加装到现有的工业装置中,方便实现系统的循环使用,但缺乏永久的孔隙结构。因此,如何设计制备兼具固体材料多孔性与液体材料流动性的新型多孔液体材料是目前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多孔液体材料的设计制备,稳定流动性分析及碳捕集性能分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主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声波对可变形多孔介质内热湿传递过程影响的研究”(516760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维掺杂石墨烯有序梯级多孔电极内催化与传热耦合机理研究(520760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多孔材料一般以固体形式存在,具有相对稳定的腔洞结构,耐久性强且易于储存,但很难规模化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传统液态溶剂具有流动性,液体循环系统更容易加装到现有的工业装置中,方便实现系统的循环使用,但缺乏永久的孔隙结构。因此,如何设计制备兼具固体材料多孔性与液体材料流动性的新型多孔液体材料是目前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多孔液体材料的设计制备,稳定流动性分析及碳捕集性能分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纳米颗粒与聚合咪唑阳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使中空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带正电荷,同时在外表面冠以磺化聚乙二醇获得流动性,制备出一类新的二氧化硅基多孔液体。测试结果表明:多孔液体的中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粒径均一,有完好未被占据的微孔且外冠的空间位阻作用使纳米颗粒分散均匀,形成均相液体。相比已有二氧化硅基液体材料,该多孔液体黏度较小,流动性好,可在管道中流动运输,为后续多孔液体的制备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2)通过共价键键接内外冠的原理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大粒径多孔/中空二氧化硅基材料,试验探究了内核形态及外冠结构对多孔材料相态,稳定流动性及气体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多孔液体内核孔径较大时,外冠及溶剂分子易进入内核腔洞,造成腔洞堵塞,破坏多孔液体分散稳定性。多孔液体相比纯外冠,其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只有在固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才可维持多孔液体的流动性。外冠分子量越低,分支度越高,多孔液体材料的黏度越低,流动性越好。(3)以大粒径二氧化硅基多孔液体(Porous Liquid,PL)分子界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模拟研究了不同接枝密度,孔径尺寸和外冠结构对多孔液体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外冠占据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间的自由空间,如果纳米颗粒距离太近,空间将被压缩,聚合物将产生空间排斥阻力使纳米颗粒彼此分离,从而维持多孔液体的分散稳定性。接枝密度越高,内核孔径越小,外冠聚合度越高,多孔液体分散性能越好,同时空间位阻效应和熵效应使外冠聚合物自发有序排列,分子间缠结程度降低,多孔液体流动性提高。与纳米流体相比,多孔液体外冠由于顺序排列引起的熵效应而较难进入内核腔洞,维持多孔液体腔洞空置性,且内核孔径越小,进入腔洞的外冠原子越小,越容易维持多孔液体的“多孔性”。相比线性链,带有分支链的多孔液体内核间距离较小,导致多孔液体分散性略差;短链和分支聚合物链在腔洞占据阶段更易进入内核腔洞,导致内核腔洞被占据,甚至堵塞,影响多孔液体的稳定性。(4)以小粒径二氧化硅基多孔液体及参照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多孔液体相比纯纳米颗粒,纳米流体(Naonofluid,NF),多孔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Nanoparticle Organic Hybrid Materials,NOHMs)在稳定流动性方面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纯纳米颗粒极易发生团聚;纳米流体中,纳米颗粒表面与水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使水分子紧密黏附在纳米颗粒表面,阻止纳米颗粒相互靠近,延缓纳米颗粒相互聚集。一旦纳米颗粒发生团聚,将不能自行分散开。多孔液体,纳米流体和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组成成分相似,但由于制备过程和固含量稍有不同,导致所得材料稳定流动性差异很大。多孔液体和内外冠可紧密结合在内核周围,阻碍纳米颗粒相互接近,形成稳定的流体材料。而纳米流体的内外冠随意分布在系统中,由于纳米颗粒间的非键相互作用强于纳米颗粒与内冠的非键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距离较近的纳米颗粒将优先相互聚集,不能稳定存在。相比纳米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多孔液体具有较低的固含量,其黏度较低,从而具有较好的流动性。(5)设计并搭建二氧化硅基多孔液体的气体吸附实验台。通过对吸附室内气体压力的测量,计算并拟合多孔液体随时间的二氧化碳气体吸附变化量,研究不同内核结构,孔径大小,外冠结构和环境温度压力对二氧化碳气体吸附性能和循环再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孔液体的二氧化碳吸附过程不仅存在物理吸附,同时存在化学吸附。温度越高,多孔液体中二氧化碳溶解度降低,饱和吸附量越低。压力越高,物理溶解二氧化碳越高,饱和吸附量越高。外冠占据内核腔洞程度对二氧化碳吸附量影响较大。减少外冠分支结构,增大外冠聚合度,减小内核腔洞尺寸可有效阻止外冠进入内核腔洞,从而有效提高二氧化碳饱和吸附量。多孔液体材料在10次吸脱附循环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原始二氧化碳吸附量,循环性能较好。本文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设计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多孔液体,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稳定流动性及气体吸附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多孔液体的设计制备,运输储运及气体吸附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中国和欧洲不仅通过贸易而且通过投资紧密相连。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仅次于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欧盟是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2年至今,中国已经宣布采16+1/17+1合作形式(以前为16+1),聚集了17(目前16)个中欧和东欧国家(CEEC),其中11个欧盟成员国和5个西巴尔干国家。作为一种创新和新的区域合作方式。考虑到CSIS的“亚洲互联互通项目”所做的分析,自2012年以来,中华人民共
共固化非连续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是一种大阻尼、高层间结合性能的新型阻尼处理模式,在空天技术、尖端武器、快速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结构包含共固化穿孔纤维增强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与共固化缝合纤维增强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二种结构形式。繁杂的结构增加了理论分析的难度,未知的力学性能限制了该新结构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开展共固化非连续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是绿色再制造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然而,激光熔覆层裂纹已成为制约该技术快速发展的技术瓶颈,极大限制了激光熔覆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于激光熔覆过程具有急热和急冷的特点,以及激光熔覆材料与基材在热物理性能方面的差异,极易造成较大的热应力,进而导致激光熔覆层容易出现裂纹等缺陷。激光熔覆层裂纹的出现将极大影响熔覆层的服役寿命。目前该领域裂纹
结构承载部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受疲劳、温差、振动、冲击和材料老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应变集中和裂纹萌生现象,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将对人身和财产安全产生威胁。在结构健康监测的众多监测指标中,应变通常作为反映应变集中、损伤发展的重要指标。结构健康监测通常使用有线网络进行应变采集,如使用金属箔应变片是最常见的应变测量方案之一,这种应变传感器的性能已基本满足基础工程和学科应用需求。然而,
构建能够合理描述砂土非共轴特性的本构模型一直是砂土本构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一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目前为止,虽然已有不少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一些相应的砂土非共轴模型,但仍然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方法的提出、模型的构建、模型的数值实现及工程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合理描述砂土非共轴特性并定量
飞秒激光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工具,有望成为前沿科学和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支撑。飞秒激光极高瞬时峰值功率和极短脉冲宽度的特点,使其可以积极应对特种材料表面和内部特殊结构的精密制造,进而获得材料或结构的特别功能。然而,飞秒激光高质高效加工的技术障碍仍有待解决,一方面,飞秒激光高分辨率与加工效率之间相互制约,使飞秒激光难以实现大规模或宏观尺度结构制造;另一方面,激光器输出功率高,能量利用率不足
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1956年中埃建交,埃及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地缘政治地位突出,在中东、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也在非洲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埃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埃政治合作基础牢固,在国际问题上始终互相支持。1999年中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启了新篇章。中国在实现国家安全与生存、承认、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对世界有
k近邻分类算法是一个简单但高效的机器学习算法,自从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包括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k近邻算法是一种懒惰学习算法,没有训练过程,只需要保留整个训练集数据用于预测过程。在预测时,给定一个测试示例,k近邻算法首先找到该示例的k个最近邻,并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出预测标记。因此,该算法至少存在三个关键的挑战,包括存储开销大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认识到迫切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因为环境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越来越多地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非国家行为者参与环境保护管理,从而提高决策过程的公开性、问责制和透明度。在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环境方面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运用跨国倡议网络研究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有效性。跨国宣传网络是通过颠覆国际体系中的标准权力概念重塑世界政治的非国家行为
学习与记忆是动物适应周围环境并保障生存所进化出的一种高级脑认知功能。目前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学习记忆最重要的细胞机制,学习获得的外界信息依赖于突触可塑性存储在大脑中。突触作为神经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位点,重要特性在于其传递效能可以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而改变,这种可塑性变化可以长久维持,作为记忆信息长期存储的结构与功能基础。而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树突部位。树突相对复杂的结构所能支持的巨大计算容量可以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