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功能区在国土资源分配与规划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近10年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监测与评价对区域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规划,对监测与评价研究甚少。本文针对主体功能区监测评价内容、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从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空间数据集生产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主体功能区监测评价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全面性、科学性、空间性、区域性、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涵盖资源、环境、生态、自然灾害、经济、人口社会、政策、交通等内容的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具体化。(2)依据指标数据的不同数据源,将指标数据划分为通用基础类地理空间数据、遥感类数据、社会经济统计类数据,分别分析三者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并建立多源数据整合方法,实现指标空间数据集生产可操作性。(3)选取人口作为关键指标,采用城乡分区建模思想,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和总人口空间离散模型,其中,在农村人口空间离散模型参数界定过程中,通过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出农村人口分布受农村居民点、公路、河流、土地利用影响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145、0.3955、0.7878、0.9578。而后,采用基础地理数据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应用模型计算得到2000年黄河流域500m城镇、农村、总人口空间分布栅格图,并统计黄河流域二级流域的城镇、农村和总人口数,实现人口典型空间数据集的建设。结果显示龙门至三门峡流域人口数量占黄河流域人口总数的38%,实现不以行政区划而以地理区划进行人口数量的统计。(4)选取GDP作为关键指标,分别建立各产业GDP与总GDP空间离散模型,并基于Arc Workstation下环境的AML编程实现模型运算,得到2000年黄河流域500m各产业GDP空间分布栅格图,结合总人口空间分布栅格图模拟黄河流域500m人均GDP空间分布,实现GDP典型空间数据集的建设,体现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的空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