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导致重金属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贝类因具有高蛋白、高微量元素、少脂肪等营养特点,长期以来受大多消费者的青睐。大部分双壳贝类为底栖生活、是滤食性的,其产品质量受到养殖海域的环境影响,通过食物链及生物的富集作用蓄积重金属,人类食用了这些含重金属超标的贝类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本研究选取牡蛎养殖区域监测不同季节海洋环境状况,依此监测数据人工模拟该海域环境条件,利用贝类滤水率测定装置,测定在不同季节添加自然环境水体10倍浓度重金属铜铅锌镉条件下,太平洋牡蛎的重金属累积情况和累积效率,并进行风险评估,旨在为开展贝类重金属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于2018年6月~2019年3月,对福建省深沪湾(118°40’~118°41’E,24°38’~24°40’N)养殖区海洋环境进行监测,选取八个监测点位,分别测定该养殖区四个季度(春、夏、秋、冬)的水温、盐度、pH、溶解氧、总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铜、铅、锌、镉等15个海洋环境指标,检测结果各项指标均未超标。(2)本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作为实验对象,选用流水槽法进行贝类滤水率测定实验,自制滤水率测定装置,于福建省深沪湾养殖区内进行实验。通过测定该养殖区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进行滤水率计算,得到四个季度(春、夏、秋、冬)的滤水率分别为2.09 L/h、1.70 L/h、1.22 L/h、3.42 L/h。结果表明该海域中太平洋牡蛎于冬季滤水率最高,秋季最低,测定牡蛎能量代谢均正常。(3)本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流水槽法,综合稳态模型及两箱模型特点,利用滤水率测定装置进行贝类累积效率测定实验。本实验测定在不同季节添加自然环境水体10倍浓度重金属铜铅锌镉条件下,太平洋牡蛎的重金属累积情况和累积效率,将太平洋牡蛎放入模拟测定季节环境进行累积实验,为期7 d。经测定计算后得出四个季度(春、夏、秋、冬)结果为:铜分别为4.85%、8.18%、5.86%、5.26%,铅分别为32.0%、42.3%、34.1%、27.8%,锌分别为10.6%、15.6%、13.3%、10.3%,镉分别为17.1%、36.7%、24.6%、12.8%。(4)本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作为评估对象,对其四个季节重金属含量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测定含量进行相关计算,得到铜铅锌镉四种重金属污染指数(Pi)、周暴露量(EWI)、目标危害系数(THQ)来进行风险评估。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累积前后牡蛎样品中的铜铅锌镉的食用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未进行累积实验的样品Pi均小于1,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可供消费者安全食用;进行累积实验后,除Pb和春秋冬季Zn外均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但由于Pb已超出,因此具有食用安全风险。应用点评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进行暴露评估,结果发现,四个季节未进行累积实验的样品四种重金属EWI均低于推荐值,THQ除冬季的Cd外均低于1,该水平下对人体造成的风险较低;进行累积实验以后,EWI除Pb仅在夏季小于推荐值外其余均小于推荐值,THQ除Cu在四个季节,Pb在夏季,Zn在春夏秋三季小于1外均大于1该水平下每个季节都因Cd过量存在食用风险。从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看,本次实验在进行累积实验后,基本接近或超过食用限量值,有食用风险,各季节每日食用不能超过25 g/d、58 g/d、30 g/d、23 g/d;未进行累积实验的太平洋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标准限量,无食用风险,但各季节每日食用量要小于81 g/d、231 g/d、102 g/d、68 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