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已经绵延了一千多年。自北宋一直到现当代,杜诗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近年来,杜学著作的研究又成为杜甫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对杜甫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本文选取清代学者浦起龙的杜学著作《读杜心解》进行探讨,以期在杜甫研究领域中填补一个小小的空白。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有关浦起龙《读杜心解》的研究状况。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研究的空间。第二部分为正文的开始。主要介绍清代学者浦起龙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学术氛围及《读杜心解》成书的个人原因。这一部分从环境的外部因素和作者的内在素质两方面简要说明了《读杜心解》的成书背景。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读杜心解》的体例特点——从这一部分开始进入全文的重点。此部分主要从《读杜心解》的体例特点、基本注解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体例来看,浦氏认为对杜诗而言,“注”与“解”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对“注”与“解”的体例严格区分,并且着重于“解”。在杜诗的编排上,浦起龙创造性的“寓分体于编年之中”,让杜诗的体裁和编年相环相扣,充分体现其“诗史”和“集大成”的双重特色。这一大胆的体例创新让我们看到了浦起龙独特的阅读和理解视角。其次,他的“注”法有:一、引前人注;二、引用典籍;三、直释字词或者句意;四、罗列前人之注聚辩,点明已意——或择其善者,或自立新说,或从疑;五、考证;六、加按语;七、引杜诗参证。此外,在《心解》的“注”中,还包括校勘和音注部分。浦氏“解”诗的一般顺序是:首先说明题意(有时交待写作时间,有时说明诗歌体裁)。其次划分结构,逐句解意;长篇则先分段,说明段意,再逐句解意。一般都说明如何起,如何转,如何承,如何结;题旨是什么,篇中是如何照应主题的——很讲究法度。最后,评析其蕴含的思想及艺术特点。即“看、解、评”三部曲。第四部分为浦氏对杜诗诗法的总结及分析,从唐代的《诗格》开始,历代都有对“诗法”的探讨。“诗法”观念即认为诗歌创作必然符合于一定的规律。本部分简单的把浦氏对杜诗诗法的探讨分为章法分析与手法总结两大类。浦氏在章法分析上,古体诗重在分段、分层及脉络;今体诗则重在起承转合。浦氏归纳的杜诗手法有很多,比如:透过一层法,虚实之用,不执死法、不拈死句,诗眼,对面敲击之法,宾主法,尊题法等等。本部分还简单列举了杜诗诗法的上承和下启,因为杜诗如此丰富的创作技巧,少不了对前人的借鉴;另外,杜诗也更是后代诗人效仿的楷模。第五部分主要介绍浦氏的杜诗美学观及他眼中的杜甫。浦氏认为,杜诗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风骚传统;杜诗借鉴了司马迁《史记》的文法和史笔;《心解》对杜诗为“诗史”之说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浦氏继承了杜诗可以证史,补史之缺的观点。但他并不拘泥于前人说法,而是小心审慎。另外,他在极力赞扬杜甫的忠君思想的同时,也点明诗歌的本质是作者的内心写照。第六部分介绍了浦氏对前人注杜成果的采纳与批判以及浦注的影响及主要缺陷。本部分先从浦氏对前人注杜成果的采纳与批判方面探讨了此书的某些成型背景。浦氏尊重前人的成果,而且大量借鉴。他对前人批评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心术”,这明显受了他忠君思想的的影响。后人对这部书的褒贬不一,限于本人学识有限,本部分只是做了客观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