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在视知觉的研究中,一直存在整体特征优先加工和局部特征优先加工两种理论之争,前者以格式塔理论作为代表,后者以特征整合理论作为代表。1982年,陈霖提出了拓扑知觉理论,从而为整体特征优先加工找到了更切实的证据。我们以陈霖的工作作为出发点,提出了视知觉在早期阶段对“洞”敏感,是形成拓扑知觉的原因之一。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了在视知觉中“洞”的敏感性:1.相对于“非洞”,“洞”诱发较低的知觉负载,这个结论得到了两方面的证据支持:从行为学上,干扰刺激的变化对“洞”有显著干扰,而对“非洞”的干扰没有显著性,说明“非洞”相对“洞”占据了更多知觉空间,从而使得干扰刺激进入不了知觉范围;从ERP上,“非洞”诱发出比“洞”更大的N1成分,说明对“非洞”的觉知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2.对“洞”的图形一背景分离任务比“非洞”要容易,这是由反向掩蔽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行为学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掩蔽条件下,“洞”比“非洞”要更容易看清。ERP的结果表明,颞叶视皮层对“洞”的反应更大,从而加强了腹侧视觉通道的反向投射,使得“洞”更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3.我们将“洞”和“非洞”图形进行不同角度的反转,记录他们诱发的脑电。结果发现N1的潜伏期对“洞”的反转效应更为敏感,结合对面孔识别的N1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结构编码阶段,对“洞”的处理更偏向于整体加工,对“非洞”的处理更偏向于特征加工。以上三个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在视知觉的早期阶段“洞”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在视知觉中,“洞”比“非洞”要更容易识别。这种“洞”的敏感性正是造成拓扑知觉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