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挽救中国危亡的种种努力的一再失败,促使人们关注中国落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派以民主和科学相标尚,传统文化备受其诘难,而传统道德首当其冲。吴宓自幼濡染于儒家学说,复又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主张融会新旧,贯通中西,珍视包括儒家伦理在内的人类道德文明,认为它可以弥补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缺失。他希望以道德拯救社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本文尝试对吴宓有关方面的思考作一概要梳理,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一、首先分析吴宓道德济世思想的理论来源。吴宓生长于古秦之地,家学渊源,饱读诗书,成年之后又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这就奠定了其思想的基底。留学美国期间,他师从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白璧德,服膺于其道德学说,渐次坚定了融会中西、道德济世的信念。二、探讨吴宓如何反思现代性,以期矫正新文化派的偏失。本部分主要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吴宓认为文学应内含道德的力量,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而不应过分标尚浪漫的感情主义;吴宓并不反对现代化的新文化,但强调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问题,处理好如何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问题。对于传统,他主张推陈出新,层层递嬗而为新,而不能简单地弃旧图新,破旧立新;对于西方文化,他主张在全面研究、审慎选择的基础之上加以引进,而不能不加甄别地盲目引进。总之,在现代化过程中,要保留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以保持我们的民族性;要引进西方优秀的文明,吸取西人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训,以求少走或不走弯路。三、吴宓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反思。针对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吴宓提倡道德的人生观。批判五四新文化派对现代性的片面理解,肯定传统道德文明的永恒价值。吴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他的见解是深邃的、引人深思的。他对时代潮流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对文明的新旧、东西问题有着理性而全面的理解。他积极肯定道德的无以替代性,深刻反思现代社会失范问题,倡导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许多重要的人生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他的思想启示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盲目地学习西方,不能丢失可贵的民族特性。要善于借鉴东西文化中的道德文明资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扬善弃恶、趋利避害。吴宓的思想曲高和寡,应者无多,其人生际遇亦显悲凉。个中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就其主观原因而言,概因其过于理想化的道德追求脱离了社会实际,以致其苦心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难免失之玄虚。虽然如此,但吴宓始终关注人类永恒的至善追求,其思想主张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